标签:
杂谈 |
《于伽师徒共背经典解读2》(于伽)
《黄帝内经》相传为古代医家假托轩辕黄帝之名而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叫《素问》,有八十一篇,第二部叫《灵枢》,也有八十一篇。
“素问”解答中医对生命、天地与生命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灵枢”则是指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关节点,其实就是讲针灸穴位的。中医认为人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有三百六十一个俞穴。
我推荐的是节选自“上古天真论”部分,可以分九段来背诵和讲解。
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是《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的第一句,24个字就介绍了黄帝的一生,意思为古时的黄帝,生下来就很神奇有灵性,出生就会说话,幼时就很聪明,长大后很笃实敏捷,成人后成为天子。
二、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在黄帝时代流传着一些练气人士,其中最出名的是广成子、赤松子、容成公等,据说这些人都做过黄帝的老师,这些人都长命百岁。
三、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段是古人的养生秘诀,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借鉴的。若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概念,那就不需怕疾病了!而如何「正气存内」,「上古天真论篇」的这五句二十个字就是最佳的指导原则。
四、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讲的是疾病大多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是人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性严重违背了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的一种正常的状态而造成的。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二句说的也是现代人的通病。“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是说人不知足,总是追求身外之物,而且穷追不舍,最后使得身心疲惫、烦恼多多。
五、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疗当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恬淡虚无”,就是一个字“静”,要静,要虚静。这是《老子》的一种思想,老子常说:“至虚极,守静笃”。
在恬惔虚无心态的基础上,“内丹”养生就引用了真气从之的修炼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任脉、督脉。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恬惔虚无的。
“精神内守”就是说“精神”不要外泄,精气和神气留在体内,不要外泄。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病呢?什么病都没有了,“病安从来”。
六、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重点,强调志闲、少欲、心安、不惧、形劳和不倦这六样。
《黄帝内经》是道家的理论,所以主张“志闲”。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活在当下。
七、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美其食”就是以食为美;“任其服”就是穿着打扮随意;“乐其俗”,就是要“入乡随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告诉我们人和人不能相比。
八、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是这段的重点,而对很多人来说是“嗜欲劳其目,淫邪惑其心”。
“欲”字左边是“谷”,山谷是凹下的,而“欠”是表示需要被填满、填平的意思。人的欲望就是渴望被充实、满足。
“邪”,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后来指不正当,不正派。
“嗜”是指过分的、特殊的喜好。“淫”它本来也是过分的意思。《岳阳楼记》说“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江南的梅雨下个没完。在这里“淫”就是过分了,过多了的意思。中医把外界的这种过度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危害。只有当它们超过了一个范围才叫“六淫”。
“惑”上面是一个“或”字,下面是个“心”字。孔圣人说“40不惑”,“惑”的反义词是定。
“淫邪不能惑其心”是在“欲”的层次上谈精神、心理的问题。
“不肖、不惧于物”是“不屑于物、不惧于物”的意思。对物质,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把它看得很重,这叫不肖于物。
九、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是歧伯老师回答黄帝的问题,是一个总结性的发言。符合天道,叫德。
《黄帝内经》相传为古代医家假托轩辕黄帝之名而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叫《素问》,有八十一篇,第二部叫《灵枢》,也有八十一篇。
“素问”解答中医对生命、天地与生命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灵枢”则是指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关节点,其实就是讲针灸穴位的。中医认为人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有三百六十一个俞穴。
我推荐的是节选自“上古天真论
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是《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的第一句,24个字就介绍了黄帝的一生,意思为古时的黄帝,生下来就很神奇有灵性,出生就会说话,幼时就很聪明,长大后很笃实敏捷,成人后成为天子。
二、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在黄帝时代流传着一些练气人士,其中最出名的是广成子、赤松子、容成公等,据说这些人都做过黄帝的老师,这些人都长命百岁。
三、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段是古人的养生秘诀,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借鉴的。若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概念,那就不需怕疾病了!而如何「正气存内」,「上古天真论篇」的这五句二十个字就是最佳的指导原则。
四、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讲的是疾病大多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是人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性严重违背了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的一种正常的状态而造成的。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二句说的也是现代人的通病。“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是说人不知足,总是追求身外之物,而且穷追不舍,最后使得身心疲惫、烦恼多多。
五、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疗当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恬淡虚无”
在恬惔虚无心态的基础上,“内丹”养生就引用了真气从之的修炼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任脉、督脉。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恬惔虚无的。
“精神内守”就是说“精神”不要外泄,精气和神气留在体内,不要外泄。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病呢?什么病都没有了,“病安从来”。
六、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重点,强调志闲、少欲、心安、不惧、形劳和不倦这六样。
《黄帝内经》是道家的理论,所以主张“志闲”。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活在当下。
七、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美其食”就是以食为美;“任其服”就是穿着打扮随意;“乐其俗”,就是要“入乡随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告诉我们人和人不能相比。
八、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是这段的重点,而对很多人来说是“嗜欲劳其目,淫邪惑其心”。
“欲”字左边是“谷”,山谷是凹下的,而“欠”是表示需要被填满、填平的意思。人的欲望就是渴望被充实、满足。
“邪”,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后来指不正当,不正派。
“嗜”是指过分的、特殊的喜好。“淫”它本来也是过分的意思。《岳阳楼记》说“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江南的梅雨下个没完。在这里“淫”就是过分了,过多了的意思。中医把外界的这种过度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危害。只有当它们超过了一个范围才叫“六淫”。
“惑”上面是一个“或”字,下面是个“心”字。孔圣人说“40不惑”,“惑”的反义词是定。
“淫邪不能惑其心”是在“欲”的层次上谈精神、心理的问题。
“不肖、不惧于物”是“不屑于物、不惧于物”的意思。对物质,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把它看得很重,这叫不肖于物。
九、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是歧伯老师回答黄帝的问题,是一个总结性的发言。符合天道,叫德。

前一篇:《于伽師徒共背經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