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于伽师徒共背经典解读1(于伽)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作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我推荐的背诵部分是开篇部分,背诵可以分解为五小节。
第一小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所以第一节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第二小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止、定、静、安、虑和得是六个次第过程。
郑玄注:“止,犹自处也。”对佛学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
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
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合理选择,心安理得“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
第三小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这节重点是“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易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传》还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者谓之道”。“则近道矣”这个“道”乃形而上之“道”,此“道体”之妙用,无所不包,世界万物皆在其中。
第四小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学三纲八目中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求采纳。
第五小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进一步表达用“格、致、诚、正,修、齐、治和平”的方法应对“物、知、意、心、身、家、国和天下”八种对象。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作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我推荐的背诵部分是开篇部分,背诵可以分解为五小节。
第一小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所以第一节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第二小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止、定、静、安、虑和得是六个次第过程。
郑玄注:“止,犹自处也。”对佛学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第三小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这节重点是“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易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传》还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者谓之道”。“则近道矣”这个“道”乃形而上之“道”,此“道体”之妙用,无所不包,世界万物皆在其中。
第四小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学三纲八目中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求采纳。
第五小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进一步表达用“格、致、诚、正,修、齐、治和平”的方法应对“物、知、意、心、身、家、国和天下”八种对象。

前一篇:于伽弟子规
后一篇:《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