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扬格传(1)》
(于伽编著)
第一章:疾病缠身的苦难童年
那是1918年的12月14日的那一天,有个男孩在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戈拉尔区(Karnataka)的百勒尔村(bellur)出生,他就是后来被称为世界瑜伽领域的米开朗基罗的B.K.S.艾扬格(Bellur
Krishnamachar Sundararaja Iyengar)。
艾扬格的父亲叫思瑞克里希那玛查(Sri
Krishnamachar),他的家族属于婆罗门(ब्राह्मण
brāhmaṇa)种族性,属于重来执掌宗教仪式的印度僧侣阶层。古代的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可以免交各种捐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一般而言,婆罗门是靠人们供养为生,通过完成宗教仪式获得报酬,或者由富有的贵族家庭或个人进行资助。但这个家庭到了艾扬格父亲这一辈时已经开始没落,但艾扬格的家庭比许多别的人家都要宽裕些,他父亲继承了一小块土地。在当时的印度,有一种习俗,即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保证,将在今生和来世获得一定的报答。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包括整座的村庄。当然艾扬格的父亲由于家道中落,仅仅继承了一小块土地。但他父亲同时还在邻近的一个较大的村庄做教师,领一份国家的工资。后来他父亲又当了这所小学的校长。
那个时候的百勒尔村只是一个只有500人的小农庄,村里人靠种植大米、小米与几种蔬菜为生。百勒尔村当年还没有自己的学校。百勒尔村所在的卡纳塔克的古称叫贡德尔,即操坚那勒语的人所居住的地区。过去,从印度西海岸到东海岸的广大地区曾属卡纳塔克的版图,但是今天的卡纳塔克邦是在原来迈索尔邦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卡纳塔克邦一度被称为“迈索尔邦”,
1973年改今名。
艾扬格出生的1918年,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大流感席卷全球。这场流感从1918年春天开始,一直持续到1919年夏天,中间经历了三次流行高峰,在全世界造成死亡的人数,保守估计有21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世界上将近一半的人口受到了传染。因此从死亡人数来说,其灾难性甚至要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时的印度,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正经历着流感大爆发的肆虐。所以当艾扬格的妈妈舍莎玛(Sheshamma)怀他的时候,已经染上了流感。当时艾扬格的前面已经有了十个哥哥姐姐了,所以他排行十一。后来他妈妈还生了二个孩子,但由于贫穷与疾病,这十三个孩子里只存活了十个。
由于艾扬格的妈妈怀他的时候,已经染上了流感,所以他先天不足,一生下来就是病怏怏的,胳膊纤细,两腿瘦弱,肚子鼓涨。他的头经常垂着,他没有力量抬起头来。他的头与身体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他的兄弟姐妹经常取笑他,大家认为他可能活不下去。
虚弱和病痛伴随着艾扬格的整个童年时代。小时候的艾扬格得过很多病,包括经常发作疟疾、伤寒和肺结核。他经常处在夭折的边缘。
艾扬格五岁的时候,他们家从百勒尔村搬到了班加罗尔(Bengaluru)。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班加罗尔意为“煮豆”,建于16世纪。1681年以后是迈索尔王国的主要都市,殖民地时代是重要的军事据点。自1831年起,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直到1947年英军才撤离该市。班加罗尔
于2006年将英文名称由Bangalore改为现名。
然而移居从小村庄移居到大城市,并没有给艾扬格的家庭带来好运,他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的父亲从小就得了阑尾炎,因为缺医少药,一直没有得到治疗,后来阑尾炎再次发作,而这次发作是致命的。他父亲临终前把他叫到床边:
“儿子,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爷爷,也是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去世的。这也许就是宿命。”他父亲感慨地说道。
“我年轻的时候时候努力奋斗过了,你也应该趁年轻努力奋力,这样你最终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父亲语重深长地接着说。
他父亲的话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后来他父亲有关奋斗与幸福的预言都在艾扬格的身上得到了实现。
艾扬格父亲的去世,给这个家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再没有人指导和帮助艾扬格治病和上学。那时艾扬格因为贫困和营养不良致使他本来就虚弱的身体进一步恶化。因病经常缺课,他无法正常上学,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随糟糕的健康相伴而生的是糟糕的心态,深重的忧郁常常侵袭着小小的艾扬格的心灵,他时常问自己:如此烦恼的生活还是否值得去过。
(未完待续)
继续关注第二章:开始瑜伽转变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