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天主教堂

标签:
瑜伽 |
分类: 带着瑜伽去旅行 |
天主教堂前部有三座尖塔形建筑上悬有十字架,为教堂主体建筑。中间一座是教堂钟楼,每逢礼拜日或天主教节日,钟声清悠,绵延数里,整个教堂建筑采用从阿石哈达采集的青石。凿成不同规格组合的石座,石柱,雕以花纹图案,相配而成。教堂用特制青砖砌墙,堂内有16根圆形大石柱,24扇刷有图像的玻璃窗,石膏像,五座祭台。构思新颖别致,体现宗教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色彩。
天主教传入中国,始自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1508年(明万历八年)抵达中国之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首入东北。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受禁抑,除澳门等少数地区外,一度出现中断的景况,到道光年间才恢复。1838年东北设置有独立司教区,由方若望主教主持,历时达三十多年。1905年后,吉林教区由巴黎外方传道会主持。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法国巴黎天主教外方传教会神父兰禄业和古若瑟从长春来吉林传教。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购买了今天主教党所占的土地,开始筹建天主教堂。从1917年动工,费时10年,于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落成。
教堂主体由三座尖塔形建筑组成,中间塔尖高42米,是教堂钟楼,每逢礼拜日或天主教节日,教堂钟声传数里之外。
建筑用青石系从阿石哈达采集,凿成不同规格石柱、石座,雕以花纹图案。教堂用特制青砖砌墙。堂内16根圆形大石柱,各高28米,直径0.5 米。有24扇印刷圣母像的玻璃窗,七尊石膏塑像,五座祭台,正祭台为凿石雕刻制成。
这座教堂是由来自法国巴黎天主教外方传教会的神父兰禄业和古若瑟修建的。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他们从长春来吉林传教。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购买了今天主教堂所占的土地,开始筹建天主教堂。从1917年动工,费时10年,于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落成。
天主教堂是吉林市一座标志性建筑。当年,法国传教士兰禄业、神甫古若瑟不远万里,来到吉林,在松花江边建起一座雄伟的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
兰禄业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筑天主教堂,传经布道,是因为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又称松花江为天河,如果再加上一个天主教堂,那么这座城市就占尽了天地之灵气,诵经声、江水声融为一体,将成真正的人间仙境。另外,兰禄业也去过了世界许多地方,了解了法国的赛纳河,英国的泰晤士河,都不如松花江神气。他认为这条江可以上达天听,下汇民意,能给所有教友带来福音。天主教堂落成后,神甫古若瑟登上教堂尖顶,放眼四望,忽然眼前一亮,松花江斜对面,有一座山酷似法国的露德圣母山,与天主教堂隔江相望,于是购买了那一片土地,建造了圣母教堂和圣母洞,统称为露德圣母山。传说民国初年,圣母显灵,手托一个落江的孩子渡过江去,在吉林市传为神话,由此朝圣者越来越多,直到今天,来天主教堂祈祷的人仍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