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心解(5)(作者:于伽)
不在愁中既病中
1.5 那些轉變有五種,痛苦的與不痛苦的:
1.6 知識、謬誤、幻想、睡眠和記憶。
1.5.The modifications of the mind are five. They can be
either a source of anguish or of non-anguish
1.6.They are right knowledge, wrong knowledge, imagination, sleep
and memory
这两小节较好理解。但“不痛苦的”我觉得翻译得过于直白,不如翻译成“烦恼”更贴切。如果“不痛苦”的话,也不需去控制它了。所以这两句连起来,意思是“心的转变有五种,包括知识、谬论、幻想、睡眠和记忆。它们有的是痛苦的,有的是烦恼。”
正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既病中。”并不一定是指吃药打针住院才叫病,我们现代人的压健康也是一种病。佛教里说我们人类有“贪嗔痴”三毒。与其说三毒,不如说三病。
我们平常老百姓总觉得我们的痛若与烦恼是因为我们不富贵,如果我们有权有势有钱,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与烦恼。
先让我们看看富有的人吧。今年刚刚去世的小甜甜龚如心的一生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她与她的丈夫王德辉50年在香港打拼,挣得亿万家产。其丈夫两次被绑架,第一次被重金赎回,第二次遭绑架后失踪。之后龚如心与公公关于王德辉的遗嘱和遗产打了近十年的官司。官司一波三折,最后险胜。然而官司胜后半年她就因癌症去世。
《圣经》里说:“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聚财富,不知将来有谁收取?”。这句话是否是对一些富人们的人生的一种写照。
再让我们看看有权有势的贵人们吧。电影《罗马假日》就为我们展示了公主的痛苦与烦恼。安妮公主身份高贵,作为王位继承人拥有人人羡慕的生活。但她也有她的痛苦与烦恼。她没有自由,不能像普通女孩子那样逛商店;她没有选择,出席那些她不感兴趣的采访与接待;她无奈,面对一见钟情的爱情,因地位悬殊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庄子在他的《齐物论》里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悟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本质是相同的。一切万物皆是相同的,平等的。这种平等也许也包括人们的痛苦和烦恼吧。
其实,一切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中国印度的智慧》一书中,认为《瑜伽经》也是悲观的色彩。正因为人生有种种痛苦和烦恼,有种种不如意,才会出现哲学,才会出现宗教,才会有《瑜伽经》里提出的对心的变化要进行抑制。
《瑜伽经》心解(6)(作者:于伽)
人生烦恼识字始
1.7 知覺、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
1.7. Right knowledge is inference, tradition and genuine
cognition.
这里说人生的痛苦和烦恼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知识是烦恼的根源。
古人有言:“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西方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佛家有“无学”的理念,道家有“绝学”的说法。
《老子》第二十章曰:“绝学无忧“。绝学就是不要一切知识,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修道成功,到达至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就是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这种心理状态,一般人很难做到。
佛家有“无学”的理念。汉朝以后,佛学从天竺传入中国,佛学称成了道的大阿罗汉为“无学位”的圣人,意思是说已经到了家,不需再有所学了。其实,严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罗汉或菩萨,都还在有学有修的阶段,真正“无学”,那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了。
不论是道家的“绝学”,还佛教的“无学”,都是要我们不要死读书,不要钻牛角尖。这里的“学”仅是指书本,指知识,而不是指学问,更不是指智慧。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读过什么书。读过博士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六祖慧能对于烦恼与菩提的关系,曾说过:“烦恼来,菩提度,”也就是主张用智慧解除烦恼。
每个人都觉得童年是最快乐的,长大了却不快乐了。其实世界没有变,是心变了;人生本无苦,是心苦。佛家“四谛”中的第一谛是“苦谛”,认为人的一生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苦”是绝对存在和绝对真理,没有人能够幸免逃脱。
尘世的“苦”是知识带来的“心苦”。穷有穷苦,富有富苦,但无论穷苦或富苦,苦的道理都一样:“心”被穷与富的知识“累”着了。
大多数人思考的是寻求内心的平静,而不是报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