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夫诗《九卷》欣赏

(2008-06-22 22:53:29)
标签:

舞台剧

时尚

分类: 有声有色:图片视频音乐
 
     将功夫进化成诗,让众生欢喜修行!

功夫诗《九卷》欣赏

   “将功夫进化成诗,让众生欢喜修行!”在北京保利剧院《功夫诗·九卷》的大幅海报上,上面的一行字让许多路人驻足沉思。

  2008年6月,保利演艺原创功夫类作品,《功夫诗·九卷》在保利剧院隆重上演。与电影中炫目的武打特技完全不同,这里的“功夫”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好勇斗狠,那些维系多年的传统概念已经被僧人们梦境中轻柔的莲花指和活泼欢愉的舞步彻底颠覆。

  全剧由“净”、“经”、“勤”、“灵”、“听”、“形”、“定”、“倾”、“境”九卷构成,各个主题独立成段,由一段优美空灵的佛乐彼此分隔,配以精炼的文字讲解,让观者充分体悟武学精神与佛教感悟的融合。而功夫,在这场修行盛宴中更像一种载体,招式和套路的展示被放在其次,而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以及修行的内涵,则通过净化、诗化后的肢体语言配合特殊的道具、特殊的音乐表现出来。

  比如,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然而,在《功夫诗·九卷》中,它被美学赋予了全新的用途。主创人员大胆地将油纸伞设计在剧目中,表达了一种排除外界干扰,修行无碍的深远含义。

  在《倾》这一卷中,讲的是“自觉修行、圆满无碍”。故事从一把油纸伞开始,在瑟瑟的雨声中,演员们各打着一把油纸伞静静站在雨中,接着一位年长的武僧从舞台一侧默默走来。小和尚打着伞,望向远方。这俨然就是一幅美学感极强的生活画卷。

  接着舞者开始三三两两地从舞台四周聚拢,持伞者开始做着不同程度的舒缓功夫动作,他们或将伞环绕收拢又用力伸出,展现一种刚柔相融的力道;或把伞高举头顶伸展而优美;或者干脆就跟伞融为一体,缠绕旋转。雨中,老和尚带着众武僧开始习武。在段落的结尾部分,武僧们聚合在一起,层峦叠嶂,伞面朝向观众,形成一幅大型的群伞图。伞本身油纸的质感又使画面并不张扬却有着震慑人心的力量。最终,小和尚在所有人的护卫下终于脱“伞”而出,这也预示着潜心排除阻碍后,终能修成正果。

  在《功夫诗·九卷》中,这样的形体语言和道具运用还有很多。在表现“时时拂拭、修在当下”的第三卷《勤》中,朦胧的月光下,扫帚成了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僧人们手持扫帚并不是在清扫落叶,而是在回忆自己出家的经历。当回忆到住持离开人间的情景时,其中一位年纪较长的僧人停住脚步,拾起身边一片落叶,静静吹散,随后站起身来,消失在扫地的众生之中。

  其实,人们总是喜欢去畅想与憧憬,但却遗忘了“当下”二字的真正含义。对于僧人们来说,就连当下手中的扫帚,也成了他们心中梳扫梦想的武器。而扫帚的功能不仅能扫去地面的浮尘,还能清除心灵的尘埃。观众由此懂得,拿起手里的拥有,去做,就是最简单的修行。

  《功夫诗·九卷》的创意还体现在背景音乐的中西合璧上。在 “诸相非相、修行无相”的第六卷《形》中,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也前来助兴。这段章节的场景取材于寺院斋堂,武僧们在桌前练起了膳食功,帕格尼尼的音乐时而轻松活泼,时而紧张激烈。习惯了古典中国音乐配以打斗的场景,帕格尼尼的音乐反而让功夫更加深沉,内敛,也使得舞台剧本身并没有凸显太多关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这其实也是中国艺术形态的一种宽容性的体现。我们越来越努力用宽广的眼光看待艺术,也希望用更多的形式来丰富我们的本土艺术。没有隔阂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它属于每一个懂得感悟的人。”

  舞台上那时而低沉时而悠扬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曲加上民族乐,以及带有国学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表演,让人们在来不及完全领悟的时候,已经被深深震撼了。究竟,功夫与修行、修行与娱乐是怎样的关系呢?《功夫诗·九卷》又何以宣告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呢?

 

    功夫一向是最具中国元素的代表性艺术符号,它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出现,经历了武侠小说、功夫电影、舞台表演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无论在哪个阶段,功夫始终处于被“展示”的状态。无论是对功夫内容的描述,还是对功夫招式的设计,都渐渐成为一种被借以渲染或突出氛围的道具。

  然而实际上,功夫的底蕴是‘德’,习武者必先习武德。这并非仅是师傅的要求和约束,也不仅是事关自身品德修养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习武能否登堂入室,学得武艺精髓的真谛。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浩然正气。古人把“智、仁、勇”称为三大德,即“智圆行方,仁至义尽,刚毅勇敢”是习武者要秉持的精神。因此历史上的功夫比武,比试的并不是好勇斗狠,而是通过个体修行发掘出的创造性,这也正是中国功夫的迷人之处。

  可以说刀光剑影只是功夫的表面,修行才是功夫的内涵。所以《功夫诗·九卷》创作的切入点并不是展示功夫本身。比如在第七卷《定》中,讲的是“世事无常、安住本心”。舞台背景是一个大棋盘,人生如棋,黑白相掺,有输有赢。大战之后,武僧淡淡的回眸,让观众顿悟: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淡定,是不杀。

  而一谈到修行,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断除七情六欲,面壁苦行。而《功夫诗·九卷》却主张让人们欢喜修行,把修行当成娱乐。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功夫诗·九卷》力求以轻松的舞台方式体现深奥的人生哲理。它让观众因为好奇而来,然后置身在诗情画意般的唯美意境享受中,并在离去的时候得到关于“修行”的感悟与心灵的愉悦。


  修行不是苦行,不是孤行,也不是无情。修行者是血肉有情之人,应更懂得知恩图报。在第四卷《灵》中,“猴子、螳螂、老虎”众生在舞台上齐聚,“鸭伯伯”摇摆着走出,在趣味游戏中,人们体味到万物性本真,慈悲本为怀。而在第五卷《听》中,伴随着玄妙神秘的中国弦乐,小和尚在十八罗汉的鼾声中一夜无眠,他对父母的思念体现了知恩图报,修行有情。

  其实修行也需要动力,就像去寺庙的香客,每个人心中都有所求。而所求肯定是美好欢喜的事情,这就是修行的动力。同时修行者也应该是饱满的、丰盈的,这样才能带给别人力量。”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慧根,只不过被充满压力的生活和喧嚣的环境所掩盖。眼下的人们,为食破坏环境;为色玷污心灵;为利勾心斗角;为名出卖灵魂。可以说,人们的烦恼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每个人的心灵,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灾莫大于心灾”。因此如今的当务之急是拯救人们的心灵,唤起埋藏在心底的慧根。

  而《功夫诗·九卷》不是电视、网络等一般形式的娱乐,它通过舞台上的形体语言,与人们产生共鸣。剧中的人物就像一面镜子,让观众通过他们来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反思自我,并在心灵的洗礼中得到愉悦。就像第九卷《境》中所表现的那样,万丈金光扑面而来,世间万物天人合一。

功夫诗《九卷》欣赏

 

功夫诗《九卷》欣赏

 

功夫诗《九卷》欣赏

 

功夫诗《九卷》欣赏

 

功夫诗《九卷》欣赏

 

功夫诗《九卷》欣赏

 

功夫诗《九卷》欣赏

 

功夫诗《九卷》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