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伽的读博笔记(12)

(2008-01-19 11:55:45)
标签:

瑜伽文摘

杂谈

分类: 博文观止:瑜伽文摘

七十六、瑜伽之冥想行法(芳菲

    冥想是保持静虑(平等心)的,身心的特殊训练。其目的在正观真实,味尝静寂的妙镜。

    心灵紊乱或身体紊乱,映在你眼中的万象也莫不紊乱,心清则一切皆清,心乐则一切皆乐。不是有--三界唯心之所现这麽一句话的吗?
    人们常用自己的有色眼镜来观看万物,用自己所有的尺度来判断事理,依自己的本位顽固或自己流派的感觉(好恶),来否定事物,或肯定事物。缘此乃不能把握应进而进,应退则退的,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因此,如欲正观事实,如欲活在真实之中,首先非从这种顽固执着脱出不可。如欲脱离这种顽固执着,便非得离开制造顽固执着的自己不可。冥想就是到达这一目的的方法。
    冥想行法不是祈求奇迹出现,不是追寻不可思议的事物,更不是求助于神的福佑。要离开好恶的对立的打算,静静地去感知展开在我们面前的(天地的大生命)真实,静静地去正视(直感)大生命的开展。天地自然的活动,与人类无涉,而是无为的,自然的,故吾人如不使自己亦成为无对立、无差别、无计较的无为境界(即纯真的心境),则不能正视真实。
    瑜伽的冥想行法,以解脱为目的。解脱是使身心脱出一切的束缚,而使生命能自由表现其完全的活动。欲求解脱,首先必须隔离自己。这从自己隔离的方法,就是行法。从自己隔离而仅成生命本身存在时,我们的生命便能与生命根源的宇宙本质相通。真实,只能在这样隔离了自己,隔离了一切而成一个绝体的世界中,才能存在。
    我们要活在真实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一切之中感受法(真实、启示、得救),成为沉着的心灵,安静的行动。
    对煎迫的苦难,除非自求解决,别无他法。那就得从正面去接触,穷究其本质,个别得了解,一个一个静静地解开死结。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四六时内皆在禅定行中,方能做到。一时的昂奋,徒成悲哀与失望的种因。
    创造经常平静的身心,便是冥想行法。      
                                摘自<<瑜伽的哲学分析与方法>>

七十七、由我的下犬式所想到的(两个女人

    我跟很多瑜珈练习者地一样容易犯一种错误,就是对瑜伽体位只做到了形似,片面地或断章取义的了解她表面的东西。肌肉的控制、脊柱的伸展、关节的弯曲等一些肉眼看不到运动轨迹决定了一个练习者习练的正确与否,安全与否。这些不正确的练习不仅让我们的练习变得毫无意义,更可怕地是愈刻苦愈受伤。这个结论是身体告诉我的。 

    我们一起看上图,脚的位置、手掌的位置、方向,都没有问题,你可以看到脚后跟踩得很实,尾骨高高地冲向天空,背部似乎也无可挑剔,但是我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的手肘痛,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找原因,肯定哪儿出问题了?在三亚,在李晓钟老师的课上我找到原由:1、小臂压得太低,让肘关节承受了来至手部的大部分的力量;2、肘关节没有内旋,大臂的肌肉没有分担肘关节的受力。而很关键的做法是让肩胛的肌肉向两侧伸展;3、肋骨没有内收。收肋骨的目的是让脊柱完全伸展,避免腰椎受力;4、大腿没有用力收紧。这是从外形上看不到的,只有练习者自己体会,当手臂的骨肉调整好了后,就应该调整我们大小腿的肌肉,大腿肌肉内旋收紧,小腿肌肉外旋收紧,膝盖自然就会上提。当你的腿部肌肉收紧以后,你会感觉手臂的受力突然减轻。把臀部想象成一个吸铁石,吸收来至手臂和腿部的力量,这个象A字的下犬体位就是一个让练习者十分享受的体位了。
    我的启蒙老师曾经在瑜珈课上强调,在做一个体位时不要老是“动”,这样的告诫限制了我对体位的认识,而我现在跟我的瑜友和学员在交流时强调的是:在做一个体位时,你不要太在意做这个体位的过程,你可以不停地调整你的肌肉,让有的肌肉紧张、让有的肌肉放松、让有的肌肉伸展....直至你的身体达到舒适状态,并在此状态下享受呼吸。
     “通过练习让我们来掌握和控制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块肌肉,韧带、关节、脊柱等,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对体位细节的深入研究是艾杨格瑜珈的精髓。感谢大师!感觉李晓钟老师的传播!
 

七十八、我不支持高温瑜伽的部分原因 (尹八卦)

1

我不支持高温瑜珈的原因,本质上在于,希望人们能够回到瑜珈的根本上来,回到瑜伽身心合一的核心上来,回到人们对于自身心身的关注上来,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外在的环境上.瑜伽在于内在,在于自我.为什么要去关注个高温的环境呢?常温下就不行吗?
如果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高温的,我们还是要练习瑜伽的,那就没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大家的瑜伽都是高温的,那么问题就是注意怎么防止中暑等等,防止高温的损害,而不是现在大家专门制造一个高温出来,因为这种制造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浪费,制造出没用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哗众取宠,没有意义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瑜伽这样一个健康的东西,也要如此真是难过.
有些东西本来不是问题,人为炒作制造了,却成了问题.

2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尊重事实,藐视权威!用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吸收精华糟粕并存的瑜伽文化.
高温瑜伽动作的编排是并非不科学,而高温确实在瑜珈里并非必要的.更是没有必要拿来商业炒作的,炒作适得其反.
瑜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体系,大而言之,让我们获得灵性的解放,小而言之,让我们获得身心的健康.其操作核心都主要在于心身的参与合一,觉知生命的存在,达到一种高度统合的状态.在高温下,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不在高温下,也是这个原则,温度并没有任何可以用来评说的意义,温度在瑜珈里根本不能算作一个要素.
从人的舒适角度而言,还是在一个常温下,人们的心身比较舒适,比较容易放松入静,相对而言,是最合适的瑜珈的训练条件.如果我们在寒冷的两极练习瑜珈,是不是要说是低温瑜珈呢?低温也能训练人的适应能力,提高抗寒冷抗感冒的能力,但是,这和瑜伽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要这样炒作吗?
在一个舒适的常温环境里练习瑜珈是最好的.不要强求什么高温低温,当然自然环境下温度较高,我们也可以练习,原则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度,都是相对的,没有必要绝对化.
高温瑜伽的26个动作的编排的科学性实际上和高温是分开的两个东西. 

3

高温环境下,确实能够损害人体健康,弊大于利.减肥减的主要是水分.而害处更是多多,比如中暑,心血管系统的应激损害,中枢兴奋性降低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瑜伽是一门践行的学问,不仅身体需要实践,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更需要在生活中具体落实。《博伽梵歌》、《奥义书》,我们可以当做丰富我们的学识来读,对中国人来讲,它实践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试问,有哪一个中国人可以做到,整天虔诚的默念着:“主啊!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能把心灵完全交付给这位至尊人格化身之神,能把工作的成果全部交付给他。大梵天、湿婆神,对于我们陌生了点。如果我们在行动上做不到,必须诚实的承认,用它来做为修行的依据不适合我们。
    那么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老祖宗,在精神上就没有给我们留下点财富吗?——我们的圣贤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太丰厚,太宝贵!——全世界孔子学院一百多所,老子的道学遍布世界各地,佛学在中国已经扎根近两千年,花开遍地,硕果累累。儒、道、佛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人格,深深的流入到每一个人的鲜血之中。孔、孟、老、庄我们更熟悉,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如果我们不传承和发扬我们自己优秀灿烂的文化瑰宝,真是愧做了一回炎黄子孙。
    古云: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我们哪怕是把《论语》中的几句话学到了,并且在生活中坚持落实了;哪怕是把《道德经》的几句话读懂了,并且在生活中实践了;哪怕是把《心经》中的几句话悟透了,并且在生活中受用了,我们已经是上上根器、大福大德之人了,人中之宝了,我们人生已经接近圆满了。
    文化不分疆域,圣哲不分国界,他们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的大智大慧都是相通的,只是圣人慈悲,为了方便不同地域的人们,用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法而已。
   “瑜伽”一词不就是“连接”的意思吗?它来到中国就应该和中国文化连接了,走适合我们国人的道路,才会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更有生命力,像一棵常青树,万古长存,又万古常新。
    我们善于拿筷子吃饭,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偶尔拿刀叉也行,但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用不习惯的东西。
 
八十、瑜伽教练的准则(野舞天天
 作为一个合格的瑜伽教练,需要我们注意下面的内容。
1、首先一个优秀合格的瑜伽老师应该是营养专家,精神调节专家,身体雕塑专家,人体经络专家和表演艺术家。
2、练习地点的:你要为学生选择明亮,安静,空气流通的地方。创造一个自发教育,充满乐趣的安全空间和心态。

3、心理上的要求:你要在心理上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准备。
 
4、安全第一。你要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动作特点等要非常清楚。对于新学生要询问他的具体情况(包括身体,受伤情况,练习目的等 
 5、你需要整体考虑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把课程安排的内容要清晰的印在脑子里面。作到心中有数。
6、课程内容要划分清晰。一般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三个时间段。
7、做瑜伽体位法练习时,要本着从身体中心到四肢,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原则。动作开始要缓慢,配合调整好呼吸,让呼吸同动作融合起来,非常顺畅。每一个瑜伽体位法的时间,一般需要保持5个呼吸时间。具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要学会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表现等,如果表现出肌肉哆嗦,流汗,脸色难看等,须立即结束此动作,用瑜伽山式等深呼吸方式帮助调整呼吸,放松肌肉等。
8、对瑜伽体位法的介绍。对要练习的动作,需要介绍名称(包括梵文,因它是瑜伽国际通用术语),益处,技巧,注意事项等。同时,要清晰简单的介绍动作的描述部分,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配合呼吸。
9、你要及时、准确的纠正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危险动作要及时纠正。

10、你的讲解的声音和声调要具有可亲性,悦耳,动听。

11、你上课应该以演示动作、纠正错误、讲解技巧为主。而不是一味的练习。需要明确的是:你上课的练习和你自己课下的练习是不一样的。
12、你可以请学生做一些动作的演示。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错误的改正。
13、作为老师,你要作到:对于不懂、一知半解和不知道的东西,不要随意去讲解和教授。
14、作为老师,你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每一个动作。
15、作为老师,特别是瑜伽老师,你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和瑜伽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
16、每节课,你要给学生留下反馈意见的时间。要主要同学生的沟通。
17、瑜伽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18、你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不要自己练习而忽视学生的存在。
19、你要注意上课的时间,要及时的开始和结束课程。

20、你在瑜伽动作的练习上要遵守时间的一直性和动作方向的平衡性。既:做完右边,别忘记左边,并且要求停留的时间或呼吸次数要相等。
21、你要学会在上课时,适当的安排休息的练习,让学生得到及时的休息。
22、你要以冥想和瑜伽休息术的方式来结束你的课程。

23、你要做到你所教授的每节课程都是不一样的。如何理解?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你不断变化你教授的方式和方法。

24、你要时刻鼓励你的学生去挑战他们自己,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呼吸是最好的方式去让学生感觉如何挑战自己。
25、你要作到把瑜伽容易的动作作的很难,而把难的动作做的很容易。 


八十一、瑜伽七个入门关键云水禅心
瑜伽与其它运动项目一样,都要先对自我有个了解,适可而止,因此正确的观念与注意事项不可不知。

1、认清目标,持之以恒。只有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练习的时间不在长而在于专注,每日进行一次,即使时间较短,也比每周一次进行有效得多。

2、不要勉强,不可急躁。做任何姿势都应该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特别是初学者,千万不要贪图快一点进步,贸然勉强达成某一项姿势,反而会适得其反,容易造成伤害。

3、增强信心,不可灰心。练习瑜伽切勿与人比较或较劲,只要自己感觉好,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成功。刚开始进行练习,身体的柔软度绝对不如自己想象的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适应,不要轻易灰心。

4、一旦不舒服,立即停止练习。在练习中,一旦感觉不舒服,就应立即停止,并静躺几分钟。静躺时,全身放松,眼睛闭合,双脚张开成大字型,手心向上,配合缓慢的腹式呼吸,直到感觉恢复正常再继续练习,或是经瑜伽老师的指导再恢复练习。

5、练习场地不宜太硬或太软。由于瑜伽动作涉及到许多柔软动作,练习时难免有挤压肢体、肌肉的状况,所以应避免在坚硬的地板或太软的弹簧床上练习,否则会造成擦伤或因失去重心而受伤。

6、不宜穿着太紧身的服饰练习。最好穿着较为宽松舒适,适合运动的衣服,如休闲服、运动服装或韵律服等即可。练习时,根据室内或户外练习而定,可以不穿鞋,并应避免穿戴紧绷、约束的饰物,如腰带、皮带、手表、项链及耳环等。

7、视个人身体状况练习。一般而言,只要自己感觉身体、心理状况良好,瑜伽的练习并无任何限制。高血压、癫痫、心脏病者,避免做“倒立式”之瑜伽。至于残障朋友,多多练习瑜伽有助于复健。

 

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瑜伽网


八十二、瑜伽与佛教思思yoga 

瑜伽以健身运动闻名于世,它原本的意义与功用渐渐被人忽略,而瑜伽跟佛教的关系更鲜为人知。瑜伽与佛教有什么关系?这必须把瑜伽和瑜伽运动分开说明。

许多习禅者都练习瑜伽

以现代佛教的情况说,瑜伽运动流行于禅修者之间。我最初接触瑜伽,也是因学习静坐的关系。初学静坐者常面对昏沉瞌睡、心念不能集中、乃至腿痛肩膀酸等问题。瑜伽运动正好可以轻易对治这些毛病,是以许多禅师都鼓励学者在静坐前先练习瑜伽。瑜伽运动不会练得大汗淋漓,也不像太极拳般强调“气”的运作,会影响静坐,它是在极缓慢的拉伸卷屈之间,一面促进血液的循环,一面收摄身心,所以一番运动过后,进入静坐,效果特别好。由于瑜伽运动对禅修有显着的效果,所以许多习禅者都练习瑜伽。在这方面,其实瑜伽运动只是被当作强身分体的伸展运动而已。

从佛教经典来说,瑜伽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有许多印度大乘佛教的论典都以瑜伽命名,其中如《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是中期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瑜伽行派以瑜伽为名,这个“瑜伽”当然不是指现代风行的瑜伽。瑜伽行派是4、5世纪间由无著和世亲菩萨开创的大乘学派,“瑜伽”是指心与正理相应的修行,瑜伽师就是修禅(尤其指观禅)者,也即一般所说的禅师。后期大乘秘密佛教更广泛应用瑜伽一名,有许多以瑜伽为名的经典。在这里瑜伽是指持诵密咒令身口意三密相应,以达到不可思议的成佛境界。

现代风行的瑜伽运动与佛教的瑜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彼此有共同的源头。瑜伽在印度早已存在,就像苦行一样,是印度古老的传统。瑜伽一词最早见于《吠陀》和《奥义书》,是结合、合一的意思,指由调和呼吸开始,直至观梵我一体,最终达致梵我合一。佛教采用了这种观行法,但观的内容不是梵,而是佛教的真理。

瑜伽源于古印度,佛教沿用了瑜伽的修习而改变了它观的内容,而瑜伽运动则仅仅吸取了瑜伽的外修法——对身体的训练而已。瑜伽运动和佛教彼此有共同的源头,而现今瑜伽运动则往往被佛教习禅者当作习禅的辅助工具。

严格说来,古老的瑜伽变成现代的瑜伽运动,算是一种降格吧

 

八十三、Hatha  Vinyasa  Yoga 叶晓泠

Vinyasa瑜伽的基本技巧:

  • asana姿势:向太阳致敬、站立姿势、平衡姿势、向后弯曲、扭转、向前弯曲、打开臀部、倒转。
  • jayi pranayama:“胜利的呼吸”。
  • Drishti:双目凝视,以达到集中精力和内外平衡。
  • Bandhas:三种Bandhas(锁住或集中精力):Mula Bandha,( 根基锁定)、Udyiana Bandha(“飞起来”提升下腹部)、Jalandhara Bandha(锁住下巴)。

    Vinyasa瑜伽练习过程中需注意:

  • 让你的每个姿势都有重心(Ground)并保持稳定;
  • 始终留意你的呼吸;
  • 关注身体是否在一条直线(alignment)以及总体定位;
  • 考虑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之间的关系 (相反姿势和中间姿势的运用)。

    记住以下几点:有助于你从瑜伽练习中领悟更多。

http://rolbin.cn/photo/nature/photo0015.jpg 
 
 

印度苏菲瑜伽音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