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瑜伽文摘杂谈 |
分类: 博文观止:瑜伽文摘 |
七十七、由我的下犬式所想到的(两个女人)
七十八、我不支持高温瑜伽的部分原因 (尹八卦)
1
我不支持高温瑜珈的原因,本质上在于,希望人们能够回到瑜珈的根本上来,回到瑜伽身心合一的核心上来,回到人们对于自身心身的关注上来,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外在的环境上.瑜伽在于内在,在于自我.为什么要去关注个高温的环境呢?常温下就不行吗?
如果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高温的,我们还是要练习瑜伽的,那就没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大家的瑜伽都是高温的,那么问题就是注意怎么防止中暑等等,防止高温的损害,而不是现在大家专门制造一个高温出来,因为这种制造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浪费,制造出没用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哗众取宠,没有意义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瑜伽这样一个健康的东西,也要如此真是难过.
有些东西本来不是问题,人为炒作制造了,却成了问题.
2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尊重事实,藐视权威!用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吸收精华糟粕并存的瑜伽文化.
高温瑜伽动作的编排是并非不科学,而高温确实在瑜珈里并非必要的.更是没有必要拿来商业炒作的,炒作适得其反.
瑜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体系,大而言之,让我们获得灵性的解放,小而言之,让我们获得身心的健康.其操作核心都主要在于心身的参与合一,觉知生命的存在,达到一种高度统合的状态.在高温下,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不在高温下,也是这个原则,温度并没有任何可以用来评说的意义,温度在瑜珈里根本不能算作一个要素.
从人的舒适角度而言,还是在一个常温下,人们的心身比较舒适,比较容易放松入静,相对而言,是最合适的瑜珈的训练条件.如果我们在寒冷的两极练习瑜珈,是不是要说是低温瑜珈呢?低温也能训练人的适应能力,提高抗寒冷抗感冒的能力,但是,这和瑜伽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要这样炒作吗?
在一个舒适的常温环境里练习瑜珈是最好的.不要强求什么高温低温,当然自然环境下温度较高,我们也可以练习,原则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度,都是相对的,没有必要绝对化.
高温瑜伽的26个动作的编排的科学性实际上和高温是分开的两个东西.
3
高温环境下,确实能够损害人体健康,弊大于利.减肥减的主要是水分.而害处更是多多,比如中暑,心血管系统的应激损害,中枢兴奋性降低等等,不一而足.
七十九、善于用筷子何必拿刀叉——杨子瑜伽解答(rose)
有些学员问我:人家都在读《博伽梵歌》、《奥义书》,菩提瑜伽为什么把《论语》、《道德经》、《心经》作为修养身心的必读之物。
《博伽梵歌》、《奥义书》是古印度最光辉灿烂的经典之一,在世界宗教和哲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叹为观止。真正修习瑜伽的朋友当然应该读。
2、练习地点的:你要为学生选择明亮,安静,空气流通的地方。创造一个自发教育,充满乐趣的安全空间和心态。
3、心理上的要求:你要在心理上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准备。
6、课程内容要划分清晰。一般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三个时间段。
8、对瑜伽体位法的介绍。对要练习的动作,需要介绍名称(包括梵文,因它是瑜伽国际通用术语),益处,技巧,注意事项等。同时,要清晰简单的介绍动作的描述部分,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配合呼吸。
9、你要及时、准确的纠正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危险动作要及时纠正。
10、你的讲解的声音和声调要具有可亲性,悦耳,动听。
11、你上课应该以演示动作、纠正错误、讲解技巧为主。而不是一味的练习。需要明确的是:你上课的练习和你自己课下的练习是不一样的。
12、你可以请学生做一些动作的演示。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错误的改正。
15、作为老师,特别是瑜伽老师,你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和瑜伽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
17、瑜伽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19、你要注意上课的时间,要及时的开始和结束课程。
20、你在瑜伽动作的练习上要遵守时间的一直性和动作方向的平衡性。既:做完右边,别忘记左边,并且要求停留的时间或呼吸次数要相等。
22、你要以冥想和瑜伽休息术的方式来结束你的课程。
23、你要做到你所教授的每节课程都是不一样的。如何理解?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你不断变化你教授的方式和方法。
24、你要时刻鼓励你的学生去挑战他们自己,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呼吸是最好的方式去让学生感觉如何挑战自己。
1、认清目标,持之以恒。只有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练习的时间不在长而在于专注,每日进行一次,即使时间较短,也比每周一次进行有效得多。
2、不要勉强,不可急躁。做任何姿势都应该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特别是初学者,千万不要贪图快一点进步,贸然勉强达成某一项姿势,反而会适得其反,容易造成伤害。
3、增强信心,不可灰心。练习瑜伽切勿与人比较或较劲,只要自己感觉好,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成功。刚开始进行练习,身体的柔软度绝对不如自己想象的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适应,不要轻易灰心。
4、一旦不舒服,立即停止练习。在练习中,一旦感觉不舒服,就应立即停止,并静躺几分钟。静躺时,全身放松,眼睛闭合,双脚张开成大字型,手心向上,配合缓慢的腹式呼吸,直到感觉恢复正常再继续练习,或是经瑜伽老师的指导再恢复练习。
5、练习场地不宜太硬或太软。由于瑜伽动作涉及到许多柔软动作,练习时难免有挤压肢体、肌肉的状况,所以应避免在坚硬的地板或太软的弹簧床上练习,否则会造成擦伤或因失去重心而受伤。
6、不宜穿着太紧身的服饰练习。最好穿着较为宽松舒适,适合运动的衣服,如休闲服、运动服装或韵律服等即可。练习时,根据室内或户外练习而定,可以不穿鞋,并应避免穿戴紧绷、约束的饰物,如腰带、皮带、手表、项链及耳环等。
7、视个人身体状况练习。一般而言,只要自己感觉身体、心理状况良好,瑜伽的练习并无任何限制。高血压、癫痫、心脏病者,避免做“倒立式”之瑜伽。至于残障朋友,多多练习瑜伽有助于复健。
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瑜伽网
瑜伽以健身运动闻名于世,它原本的意义与功用渐渐被人忽略,而瑜伽跟佛教的关系更鲜为人知。瑜伽与佛教有什么关系?这必须把瑜伽和瑜伽运动分开说明。
许多习禅者都练习瑜伽
以现代佛教的情况说,瑜伽运动流行于禅修者之间。我最初接触瑜伽,也是因学习静坐的关系。初学静坐者常面对昏沉瞌睡、心念不能集中、乃至腿痛肩膀酸等问题。瑜伽运动正好可以轻易对治这些毛病,是以许多禅师都鼓励学者在静坐前先练习瑜伽。瑜伽运动不会练得大汗淋漓,也不像太极拳般强调“气”的运作,会影响静坐,它是在极缓慢的拉伸卷屈之间,一面促进血液的循环,一面收摄身心,所以一番运动过后,进入静坐,效果特别好。由于瑜伽运动对禅修有显着的效果,所以许多习禅者都练习瑜伽。在这方面,其实瑜伽运动只是被当作强身分体的伸展运动而已。
从佛教经典来说,瑜伽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有许多印度大乘佛教的论典都以瑜伽命名,其中如《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是中期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瑜伽行派以瑜伽为名,这个“瑜伽”当然不是指现代风行的瑜伽。瑜伽行派是4、5世纪间由无著和世亲菩萨开创的大乘学派,“瑜伽”是指心与正理相应的修行,瑜伽师就是修禅(尤其指观禅)者,也即一般所说的禅师。后期大乘秘密佛教更广泛应用瑜伽一名,有许多以瑜伽为名的经典。在这里瑜伽是指持诵密咒令身口意三密相应,以达到不可思议的成佛境界。
现代风行的瑜伽运动与佛教的瑜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彼此有共同的源头。瑜伽在印度早已存在,就像苦行一样,是印度古老的传统。瑜伽一词最早见于《吠陀》和《奥义书》,是结合、合一的意思,指由调和呼吸开始,直至观梵我一体,最终达致梵我合一。佛教采用了这种观行法,但观的内容不是梵,而是佛教的真理。
瑜伽源于古印度,佛教沿用了瑜伽的修习而改变了它观的内容,而瑜伽运动则仅仅吸取了瑜伽的外修法——对身体的训练而已。瑜伽运动和佛教彼此有共同的源头,而现今瑜伽运动则往往被佛教习禅者当作习禅的辅助工具。
严格说来,古老的瑜伽变成现代的瑜伽运动,算是一种降格吧
Vinyasa瑜伽的原则:
- 动作和呼吸配合在一起。
- 练习从你目前的位置开始,以适合你的需要为基础。
- 从最简单的姿势开始,逐渐复杂化。
- 动作瑜伽(Asanas)包括两种品质:稳定性、灵活性(sthira),通过内心的喜悦、放松(sukha),反映出hatha瑜伽将相反的阴/阳结合的方式。
- 运用正确的姿势让身体平衡从而使每个动作对身体起到应有的效果。
- 每种姿势都可做一定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水平的人,并防止受伤。
- 服从你的身体,当你的呼吸和平衡有问题时或者身体觉得不适时急时停止正在做的动作。
- 练习瑜伽时养成渐进的方式。
Vinyasa瑜伽的基本技巧:
- asana姿势:向太阳致敬、站立姿势、平衡姿势、向后弯曲、扭转、向前弯曲、打开臀部、倒转。
- jayi pranayama:“胜利的呼吸”。
- Drishti:双目凝视,以达到集中精力和内外平衡。
- Bandhas:三种Bandhas(锁住或集中精力):Mula Bandha,(
根基锁定)、Udyiana Bandha(“飞起来”提升下腹部)、Jalandhara
Bandha(锁住下巴)。
Vinyasa瑜伽练习过程中需注意:
- 让你的每个姿势都有重心(Ground)并保持稳定;
- 始终留意你的呼吸;
- 关注身体是否在一条直线(alignment)以及总体定位;
- 考虑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之间的关系
(相反姿势和中间姿势的运用)。
记住以下几点:有助于你从瑜伽练习中领悟更多。
印度苏菲瑜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