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越楚
越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40
  • 关注人气:178,0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汉口风情(6):老汉口的戏院

(2007-08-04 11:23:21)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老汉口风情

越楚

博游八极

老汉口风情(6):老汉口的戏院 《老汉口风情》(6)

 

(新浪博客首页文化专栏、文化博客首页推荐) 

 

老汉口的戏院

 

    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写道:“各帮台戏早标红,探戏闲人信息通。”可见,1850年前后,汉口人看戏多在各帮会的会馆或公所。但是,关于具体戏目和地点还得事先到处打听。在会馆看戏,不必买票,亦不经常,这与庙会、村舍搭台唱戏一样,自然不能算是正式戏院。

    清末民初,汉口的花鼓戏(即楚剧)盛行,汉口的不少茶馆演变为具有戏园性质的茶园。1911年以后,称为茶园或舞台的戏院交叉出现。至1920年前后,茶园逐渐被人淡忘,多数茶园已停锣。今贤乐巷即当年贤乐茶园所在地,而贤乐茶园早在70余年前便已消失。早年茶园继续演戏最终过渡成为戏院、舞台的,只有满春、共和升平楼、玉壶春、玉仙4家。之后,玉壶春改名天仙,玉仙则改称天声。

    期间,新开的戏园改称戏院或舞台,有的还冠以一个“大”字,如汉口大舞台、立大舞台等,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比较著名的有满春、长乐、美成、天仙、天声、大舞台、怡园、新市场、凌霄和老圃等。

    最初,这些戏院上演的几乎全是花鼓戏,后来,随着汉剧、京剧的日益发展,戏园无形中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满春、天仙、凌霄、怡园、老圃多演楚剧;美成多演汉剧;而友益街的大舞台、新市场内的大舞台(今江夏剧院)则以演京剧为主。有的还开始从事电影放映。

   汉口大舞台的招牌先后被两家用过。先是在1919年稍前,今中山大道与北京路交汇处所建立的大舞台。位于友益街的今人民剧院,原名也是汉口大舞台,因地处法租界,故也称法租界大舞台。之前,它曾名共舞台,由原共和升平楼(茶园)改造而成。这家戏院在舞台、观众座席等方面改造颇多,率先彻底废除泡茶、实行对号入座,专演京剧。1932年又座位由纵向为横向,这在汉口是第一家。许多国内著名剧团与名角都曾在此出演过京剧。

    满春戏院在今满春路集贸市场内。满春取自宋代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诗句,20世纪30年代院内犹悬“满园春色”四字金匾。它开业于20世纪初,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出过京、汉、楚等剧。早年麒麟童周信芳曾用七龄童艺名在此献艺,汉剧泰斗余洪元、吴天保及众多汉剧名角居此登台。30年代初,楚剧名演员沈云陔、高月楼、李百川等荟萃于此,名噪一时。当年的花鼓戏,是很能吸引观众的,因为它符合一般小市民的口味,人们一天工作劳累之后,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乐趣。

    长乐大戏院即今前进三路楚风剧场,20世纪30年代初,以汉剧行当齐全著称,并将汉剧艺术推向鼎盛时期。当年从一末胡桂林,二净朱鸿寿,三生吴天保,四旦邓云凤……直至九夫、十杂,俱属一流阵容。还有一个以武生夏桂斌为首的武行班子。他们白天唱折子戏,晚间演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1945年后,长乐更名为民乐。

    美成戏院在今清芬路汉剧院内,它素有盛誉。该院创建于1913年,取名“丹桂舞台”,汉剧名伶余洪元、余洪奎、周小桂、张花子、李彩云等经常轮换在此演出。30年代初改名美成戏院,除演汉剧外,楚剧名角陶古鹏、黄汉翔、江南蓉、严楠芳等也曾在此献艺。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汉剧名演员周天栋、徐继声、刘金屏、袁双林等组成“栋联汉剧团”,进入美成戏院演出。戏院仿效上海,设有布景房,上演了机关布景连台本戏,如《岳飞》、《张汶祥刺马》、《血滴子》和《火烧红莲寺》等剧,观众如潮,场场爆满。

    汉口“新市场”(今民众乐园)落成于1919年阴历五月初一,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大型游艺场,场内剧种之多,竟由《汉口新市场日报》介绍,报纸在门口的售票处按日零售。当年,“新市场”内有汉剧、京剧、新剧社、坤班(女子京戏)、大八线戏(木偶戏)、电影、游艺等场所,许多国内外艺术团体和著名演员经常来此演出。苏俄、西欧等国杂技艺术即于20年代初引进我国。国内的一些著名杂技艺术团体,如韩秉谦的“寰球魔术团”,韩敬文的“巧板眼”,马守义的“假板眼”,以及轰动一时的“爱国强体武术团”王福班大力士兰华峰,能举重1500斤等等,他们均在民众乐园作过精彩表演。

    场内的大舞台(今江夏剧院)有座位2011个,观众最多时可达3000人。最先在大舞台演出的,是以名演员余洪元为首的汉剧戏班,十大角色俱全,在此演出达两年之久。演出期间,观众踊跃异常,不仅座无虚席,而且站立者踵趾相接,几无隙地。后来,京剧名流接踵而至,并成为京剧的演出基地。闻名全国的京剧界泰斗梅兰芳、金少山、马连良、李万春、周信芳等相继荟萃大舞台,演出连台本戏风靡一时。30年代以后,大舞台一直演出京剧,除名角演出外,常上演机关本戏,如《彭公案》、《西游记》、《八大剑侠》等。《彭公案》长达25本,演期竟达一年多。

    1928年,“新市场”更名“汉口民乐园”。之后楚剧艺人江南容、王醍民等新加夜市楚剧演出。还请来“山东大鼓”名家黄莺山演出《徐庶走马荐诸葛》一折,娓娓动听,博得四座掌声。一批汉剧名老艺人曾演出汉剧《群英会》。在电影放映方面,也相当活跃,一般是好片必放,首轮片必映。

    抗日胜利后,“新市场”改名“民众乐园”。建国后,以著名演员崔嵬为首的工作组进驻民众乐园,从此真正成为大众百姓的乐园。

    怡园在今江汉路无线电商店,专演“髦儿戏”,完全是坤角演出。当时名震一时的坤角,有王克琴、恩晓峰、张文艳、碧天霞等。老圃戏院位于今江汉路老圃正街与横街一带,其前身是爱国花园,内有东舞台、西舞台等几处剧场,早期演京剧时,京沪两地名角在此同登一台。老圃在20世纪20年代印发的戏单名曰《老圃日刊》。

    1918年落成的九重大戏院(今解放电影院),曾一度移名威严大戏院、中央大戏院,后来专门放映外国影片,收费颇高。1933年上映美国影片《乱世春秋》,票价每张高达两块半大洋。今武汉电影院建于1931年,初名为康登大戏院,是当年规模较大的影剧院,曾一度更名汉口大戏院、大华大戏院、明星大戏院等。今中原电影院是浙江商人陈松林以8万银元于1931年建成的,当时叫上海大戏院。而现在新华电影院的前身则是当年专作歌舞表演的汉口大戏院。

    老汉口的各戏院,多按时令排演戏曲,如端午演《白蛇传》、七夕演《天河配》、中秋演《唐明皇游月宫》等。这些应时剧,观者踊跃,有时人们也喜欢看一些新剧,如《大香山社会》、《潘烈士投海》、《情天恨》等剧,都很受欢迎。

 

中国历代美女排行榜(组图)           陈世美果真抛弃过秦香莲吗

朱熹曾诱引二尼姑为宠妾吗?           “性感尤物”夏姬的风流艳事

中国民间独特奇异的婚恋习俗           绍兴师爷真是“狗头军师”吗

皇帝“乱伦”与唐朝的性开放           诗仙李白毕生的最大遗憾

屈原是楚国首席“大巫师”吗           九头鸟何以千古骂名滚滚

楚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国”             张之洞是“负债经营的祖宗”

让“龟蛇锁江”原本为讨好朱棣         张之洞“乖僻”爪录

武当山金顶竟是一幅“玄武”图         “床下都督”黎元洪

武当“真武神像”到底象“谁”?       “花木兰”身世之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