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心理问题的形成(2)

标签:
小小心理问题 |
三、心理问题
未完成活动形成认知后,对其他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心理问题。
1、外归因性心理问题
1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仍然无法完成
活动。
比如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再次遇到同样的被欺凌事件时,仍习惯忍耐,不采取措施。
1、2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完成某类活动的能力,仍然无法完成同类活动。
比如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对来自其他人的其他无礼指责等都采取忍受的态度。
1、3出现某种异常行为。
比如在一个刑事案例中,有两个人在酒吧相遇。其中一个人因为接到一个电话,有急事需要处理,急急忙忙中就撞到了个经常被欺负、一直压抑的人。对方的这个行为触发了他曾经的伤痛,他认为走到哪里都有人欺负自己。所以借着酒意对对方大打出手,触及了法律。被动完成活动的同时,出现不符合道德的异常行为。
1、4出现某些范围广泛的异常行为。
比如校园枪击事件等。
此类活动通常与曾经遭遇的群体或重复性伤害有关。是曾经的噩梦的传递。
2、内归因性心理问题
2、1、在某项活动中仍然提供相悖的利弊评价,产生心理冲突。
比如一个朋友向自己借钱,而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又觉得不借给朋友不够意思。在同样的活动中为难自己。
2、2在类似的活动中提供相悖的利弊评价,产生心理冲突。
比如好久不联系的人或一般关系的人向自己借钱或提出其他请求都不好意思拒绝。在类似的活动中为难自己。
2、3出现某种异常行为。
如:某人多次向自己借钱,自己即没有能力,又持有不借不够意思的“道德观”,出现心理冲突。实在无奈时采取不再与某人交往的措施来避免冲突。被动完成活动的同时,出现不符合逻辑的异常行为。
因为直接拒绝是“不道德”的,所以采取的措施倾向于间接完成活动。
2、4、出现某些范围广泛的异常行为。
3、复合型心理问题
当同一活动中存在两种以上客观对象并存在两种以上未完成活动时,可分别产生两种以上心理问题。
比如电视剧《神探柯晨》中的情节。一个孩子在父母遭受歹徒伤害后,自己因恐惧没能及时为父母提供证词,所以歹徒没有得到应有惩罚。在此事件中一方面对歹徒的愤怒情绪没能释放,另一方面对父母的愧疚情绪无法补偿,表现出即温顺又残暴的性格特点。多年以后采取了报复社会的行为。最终愤怒情绪被化解,在自责情绪的支配下伤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