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心理问题的形成(3)

标签:
小小心理问题 |
四、心理问题类型
认
因识别信息是否具体,即是否发生泛化现象,出现了不同影响范围的心理问题。
2、知
因利弊评价是否符合某种逻辑关系或某种道德观,即心理过程是否异常,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心理问题。
3、情绪
因情绪类型不同,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心理问题。
如:恐惧、愤怒、焦虑、自责等。
4、行为
因是否采取行为被动完成活动,出现了不同表现形式的心理问题。
如:处于情绪发作状态或心理防御状态、处于被情绪掌控采取被动行为或采取退缩行为状态等。
五、问题的实质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生存活动的首要内容。
道德观是如何尊重每一个人的标准。一个群体的道德观代表了这个群体的文明程度。
真正的道德不会使人为难,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助、合作。而道德绑架是带有强迫性的假道德,通过一些手段达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他人的目的,起到了野蛮的作用。
2、行为是满足需求的唯一手段。
我们虽然不可能达到所有的目的,却可以完成所有的活动。愤怒而不能攻击、恐惧而不能逃离、悲伤而不能哭泣才是未完成活动发生的原因。
3、情绪
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情绪一定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为行为提供方向及力度。
情绪只与对关系的评价有关,有多少种评价就有多少种情绪,就有多少种行为方式。对于所形成的认知来说,情绪本身没有错、情绪所支持的行为没有错,心理过程也从没有异常。
4、认知
认知来自于我们的亲身经历,对原始事件而言它也没 有错。只有当客观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已形成的认知并不适合当下活动时才出现了某些“误判”。而未完成活动形成的认知,恰恰更容易使人处于情绪状态,无法客观、理性的选择应对措施,从而导致了延续未完成活动或被动完成活动的现象发生。
5、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