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心理问题的形成(1)

(2019-10-06 13:18:21)
标签:

小小

心理问题

http://lantian99.static.523w.cn/Uploads/Editor/2019-10-06/5d99784b1c8f1.jpg?imageView2/2/w/800



一、生存活动

   生存活动是采取某种行为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


1、可完成活动   

     当需求发生时,我们会本能的采取行为满足自己,且依据客观事物与自身的利弊关系而采取不同的行为。这些不同的行为分别由不同的情绪提供支持。

情绪是带有某种方向及某种力度的能量,用来推动身体发出行为。因此,在一项活动中,因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情绪能够充分支持行为或表达后,身体恢复到平衡状态,标志着此项活动完成。


2、未完成活动 

    同理,当需求发生时,因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情绪未能发挥作用,身体仍处于情绪状态,标志着此项活动未完成。

   

3、未完成原因


3、1外归因

      迫于某种外部压力而没能完成的活动。

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经常遭遇校园欺凌,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时产生恐惧情绪。恐惧是在客观事物表现出对自己不利,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应对时的情绪。它所支持的行为是求助或回避。那么,在得不到帮助时只能选择不去上学。而不去上学这个行为又被来自父母的压力所不允许,对可预知的伤害没有解决方案,出现未完成活动。

 

3、2内归因

因某种观念的限制而没能完成的活动。

比如一个小孩在心爱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去时,想要夺回自己的玩具。而父母用分享才是好孩子等观念进行干预时,限制了夺回玩具的行为,出现未完成活动。

此类活动是通过称赞某种不满足自己的行为,在活动内部植入另一种评价标准。当两种评价同时存在且互不相让时,可产生冲突的情绪,不支持行为或支持对抗行为。 



小小:心理问题的形成(1)



二、认知


认是对客观事物外在属性的输入。包括其具备的特征、状态,表现形式等。用来区分不同的客观事物。


2、知

知是对客观事物与自身的利弊关系等内在属性的输入。包括其内在规律、相互影响、解决方案等。


3、认知的形成

认知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结果以及真实的心理体验逐渐形成的。期间经历了储存、对比、归类、验证、统合等过程。一旦被确认之后,开始在类似的活动中输出。

     认知形成之后,我们基本上是依靠认知来评价利弊的。它来自于我们的真实经历,很少有人重新审视它的完整性、客观性。当我们使用这些认知来指导今后的活动时,发生了“命运重复”现象。


4、心理过程

认知产生情感的内在反应过程为心理过程,用来支持外在行为。

可完成活动的心理过程为:认知、情感、有效行为。未完成活动的心理过程为:认知、情感、无行为或被动行为。

其中情感为情绪的统合状态,比情绪更为平稳、持久,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某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


5、心理异常

心理过程可简单的分为正常和异常。

心理过程是否正常取决于对于客观事物的利弊评价(知),当利弊评价不符合某种逻辑关系或道德观时,因评价而产生的情绪或情绪所支持的行为,同样不被理解,被视为心理异常。而对于主体内部的认知来说,心理过程从没有异常。


小小:心理问题的形成(1)



 

6、泛化

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客观事物引发,且与其相似、相关的客观事物也可引发情绪为泛化。

     泛化的发生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识别信息(认)。由于某已知客观事物的识别信息带有普遍性或不具体,导致具备此识别信息的客观事物被当作已知输出利弊评价,可引发情绪。

如:杯弓蛇影。仅形似这样一个视觉信息就可引发情绪。


7、泛化的原因


7、1未完成活动发生时间比较长,其中某些识别信息被忽略,仅以图像、声音等易于记忆的信息作为识别信息,可引发情绪。通常有可能通过回忆而重现具体信息。


7、2同类的未完成活动重复发生,经过归类、统合后,以某种共性作为识别信息,可引发情绪。通常不容易通过回忆而重现具体信息。


7、3活动发生时间早,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能力不足,输入的信息就相对抽象、不连续,可引发情绪。通常不能通过回忆而重现具体信息。



小小:心理问题的形成(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