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景宁大均田寮岭

标签:
景宁县大均古村田寮岭畲族畲寨三月阳春乡间游玩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登景宁大均田寮岭
春日景宁大均,处处春意盎然。
12日植树节,受友相邀,9家人到大均游玩。近年来,大均各方面整治力度很大,古镇面貌日新月异。整体规划有序,道路畅通,环境整洁,是周末到乡村度假的好地方。
接待的刘主任考虑很周到,用心安排吃住行各方面,事先对伏叶、泉坑等几个地方的民宿反复筛选,确定后还专程来看过。上午,从四面八方汇聚的朋友们,踏进珑月居民宿,对清新的环境、整洁的卫生、宽敞的房间、热情的主人和温馨的氛围,感觉都非常满意。
大均位于景宁县城西南的瓯江支流小溪边溪谷地带,小溪自西向东北,集张寮坑、新亭坑、沙萝坑、大均坑、伏坑、大赤坑诸水流贯全境。据《均川李宗氏谱原序》称,大均始祖自唐末五季之乱期间(907-960年)徙此而居,已历千余年。大均村名取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之;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论述。民间又云:村子依山傍水,背依龙岗,三面临水,形同半月,左右均称,故名。
大均有"浙南芙蓉镇"之美称,周边多古道和古村落。有经大均坑、黄寮坑村翻越雾溪岭(霞飞岭)到云和的古道,有连接大均梅山古村的梅山岭道,有到周边古村落的乡村岭道等等。入住后,我与民宿主人老雷聊了起来,老雷是泉坑村的书记,为人热情,情况熟悉。听罢我想去周边走走古道村落,考虑只有半天时间,便建议我们走村边的田寮岭和泉岱岭。我在地图上查阅,两条岭道在村子南边的山坡上,一上一下绕一圈约是6-8公里,半天正合适。
午饭后,男女老少18人出发登田寮岭。出村上岭,岭道从起步便很陡急,没走上几步,许多人就气喘吁吁,陆续有人打起退堂鼓。爬上一小段,拐了两个弯,后面一群人已经跟不上了,队伍缩减一半,剩下9人坚持向上攀爬。其中有7岁的妞妞,我本以为小姑娘再爬几步,便会哭闹着下山了。想不到小姑娘在大家的鼓励下,走走停停居然爬上了田寮岭。小小年纪便有着超人的毅力和勇气,令人刮目相看,很是敬佩。
田寮岭全长5里路,道宽米许,全程用石块砌成,路面非常完整,维护很好。用玩玩的话说,跟随我走了这么多的古道,这是唯一一条最完整的古道。岭道全程在山腰田畈间爬升,前半程特别陡急,后半程稍显平缓。一条历史久远的岭道,两边几乎没有一颗高大的树木,着实令人称奇。回来后专程问过老雷,他说自古便是如此。我想,这种情形还得从这条岭道经过的地形来分析。古人在岭道两边不种树,自有其因由,路边都是稻田,是旧时农民的口粮地和保命田,高大树木遮挡肯定会影响到路边田地的产量,在解决温饱为主的年代,就不能更多考虑到路上的遮阴了。
随着步步登高,视野更加开阔,周边的景色也俞加的好看。对面远山便是去云和的古道岙口,山上的植被,似乎还没有完全从寒冬中苏醒过来,如厚朴等许多落叶乔木树杆光秃秃的,即便是木荷、樟树、青冈等阔叶树种,也才冒出点点嫩绿,乍暖还寒的三月,看到的是不一样山色画面。山下的大均古村落以及缠绕的小溪水在狭长的山谷中蜿转流趟,尽收眼底。古村落融自然山水、人文古迹于一体,周边生态绝美,环境幽雅,风光秀丽,真是桃源好胜境。大均古村宛如一颗古朴纯真的明珠,镶嵌在清澈透明、层峦叠翠的溪流山谷间,特别唯美。
岭道尽头是田寮村。据《景宁地名志》载,田寮村位于大均西南1.6公里,畲族,蓝姓徙此搭寮垦田种山,故名。岭边,只有一幢泥房孤零零地独立着,是典型的畲族民居建造模式。与玩玩几个正在路边欣赏畲族民居特色时,房屋主人老雷骑摩托车从地里回来,看到我们在路边,热情相邀大家进屋喝茶,山里人就是这么的纯朴好客。
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多选择山坡、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集聚生活。畲族人称呼自己的屋宇为“寮”,根据建筑用材又分为“草寮”“木寮”“瓦寮”等。在村寨周边常会种植松树、枫树、榅树、青栗、苦槠等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种果树或毛竹,这样可以实现“村口有树能挡风,屋后种树能蓄水”的畲寨村落景观。
畲族民居建造方式与周边的汉族民居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整座民居独立完整,中轴对称式布局,大多是木结构两层瓦房,歇山式屋顶,三或五开间。正房建于台阶之上,前面为开放式廊道,没有泥墙,在门廊前面再建围墙照壁,在一侧设门,又形成一个庭院。房屋中间为厅堂,用木屏相隔分为前后庭,正堂前面常设祖宗神位,后庭放置杂物或白事时用。左右各为厢房,卧室内陈设都较为简单。厢房后多为全开放的厨房,许多人家左右会各设灶台。
喝罢茶,我们继续前行。田寮村位于半山腰处的山谷之中,十几幢畲族民居散落其中,形成自然古朴的小畲寨。寨子后依高山,两边有山脉延伸出来。前面开阔的田地间,有一丘隆起的小山,山上全是上百年封育的古树林。整个地形似金交椅式座落,实属风水宝地。
从泉坑上来的机耕路,过泉岱到田寮。勇敢的妞妞乘车下山,我们7人继续沿着机耕路走到泉岱村。田寮与泉岱都居高地之上,海拔500多米,两村相距5里路,相通的古道因开机耕路已破坏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