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云景泗洲岭古道
寒风湿气,阻挡不了古道乡野诱惑。
微雨浓雾,掩映不住秋色淡墨黛影。
最近天气飒爽,云也多姿、风也迷人。虽入冬,依然秋高气爽,恰是丽水户外出行的好时节。森呼吸毛队邀约周末走云景泗洲岭古道,便一口允诺。这泗洲岭前后走过三次了,虽每次线路各有不同、行走季节不同,巧的是每次都凑上阴雨天。古道在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烟雨朦朦的画面,去看一回晴日古道,何其乐哉。


周六早起,窗外却飘着绵绵细雨,大为惊讶。早几天都是艳阳高照的大晴天,所有的天气预报软件都为晴日,想不到临时又下起了雨,而且是半天的连绵细雨,气象部门干的是最不靠谱的活。看来我与泗洲岭的缘分,注定是雨中行。
森呼吸户外组织成立以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队员积极踊跃,每次出行都是大队伍,这次也不例外。13日周六早7时,36人包车前往云和安溪。8时半,安溪乡政府门前下车,开始徒步。
溪岸桥边,立有一书卷式的牌碑,指引云景泗洲岭古道入口,牌上面有古道的线路图和简要文字介绍。线路图上绘制安溪村周边的佛儿岩、泗洲岭及东岱古道线路,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牌上有小段的文字,云:“云景泗洲岭古道(云和段),远古先人开辟,云、景、龙、庆四县通衢。明万历十六年(1588)洪氏先祖从括苍芝田迁云邑安溪,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蓝氏先祖由福建古田县十八都小恭岭迁云和安溪,之后,云景两邑民众共同修筑成型。清时历次重修,建午荫亭。民国七年(1919)景宁知事陈景元、前云和知事杜坦勘查议修,由两邑咨决分境,乡绅捐缘,自次年三月二十五日兴工,至九月二十八日竣工,计筑路三千二百九丈六尺,凡给工资九百一十一洋元。上世纪十年浩劫,墙倾道圮。2015年随着乡村旅游兴起,为了加快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由云和县安溪乡政府筹集叁佰余万元于2018年5月启建,历时一年余。全程3500米,其中修复山道1450米,铺设路面980米,新修水渠300米,新建栏杆380米,新建公厕两座,新修凉亭一座,修复午荫亭驿站和悟隐殿,搭建观景平台等诸多景观。”
细细读来,这段文字内容全面、逻辑严谨、表述准确、用词简洁。看罢,对古道的由来及维护有了详尽的了解。



安溪是畲族聚集的民族乡镇,与景宁大均、外舍交界。境内山峰簇拥,与大均的界山薄刀岗(1178米)、西坪岗背(1085米),以及与外舍交界的笔架峰(924米)为高峰。还有佛儿岩、泗洲岭古道等景点。乡内的几千人口,绝大多数聚集在沿安溪源边相邻的下武、下村、上村等村,周边形成了美丽的小集镇。
大家从下村过安溪源向东边的笔架峰方向,向着群山之间最低矮的坳口前行。路边,上次来正在耕耘翻种的稻田,只留下收割后一丛丛的稻茬。经过山脚边山寮村几幢房屋后,从机耕路步入古道,开始登山。
山道两旁古枫参天,绿树婆娑,秀竹满目,山花烂漫。山涧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绿阴丛中,野鸟鸣唱,声不绝耳。细雨微风,远山薄雾腾起,山色空朦,宛如一幅水墨风景画。
据景宁光绪版县志记载:“景云古道,起于景宁鹤溪古城,途径鹤溪仙童、学田、三角塘头、玄坦殿、莘田、鸭蛋坑、洞天门、外舍村、北岸、双坑、三丘田、岭脚、半岭、泗州岭(景宁与云和界地)、安溪山寮、下村、下武、程宅、黄水碓、至云和县城,全程六十里。”泗洲岭古道是旧时云和与景宁两县间主要通道。据记载,云和南至景宁县道有二,其一,云和城向东经沈村、折向南经景川,越洪岭、岚头岭过外舍到县城为主干道。便是通高速前云景公路通行的路段。其二,自云和镇经安溪、泗洲岭下外舍到县城。这段路线距离相较更近,但是泗洲岭比岚头岭要高要险,旧时交通往来会不便一些。由于此段距离近,云景高速便是在笔架山下打了6公里长的隧道,曰泗洲岭隧道,直通景宁。



古道块石修筑,一米余宽,岭道从安溪源边到坳口岭头不足3公里。山寮村前一公里左右的岭道,有2米多宽,中间以一尺多方的巨石板铺设主路面。这在丽水山区的岭道中,并不多见,显得特别的气派,也足显这条岭道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过村后的岭道依山而筑,呈之字上行,路面不太陡急,让人更易行走。倒是有点小雨,斑驳的石块上比较滑溜,脚上作劲,会走得更辛苦。
一行人撑着雨伞,边行边聊,并没有因雨影响了户外的心情。其实,雨中登古道,与晴日相比,自有着别样的景致。淅沥的小雨洒在大地上,更显满坡的青葱和翠绿。空气中充满了湿润润的滑腻感,由于充斥着极丰富的负氧离子,全身的皮肤感到特别的舒爽。我便劝身边第一次同行的慧慧、诗涵诗等人,要放松因登山而微微发热的身体,任由全身自由呼吸,享受这极高副氧离子的大自然清新气息,胜似任何化学品的护肤保养。
半岭上,新修的午荫亭古色古香,岭道边上古树如荫,遮天蔽日。坳口有悟隐殿,是古道最具特色,也最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地方。景宁县志记载:“泗洲坳,又叫泗洲岭头。位于县城东南8.5公里,外舍乡西北。与云和县安溪乡为界。岭上设有午阴亭,昔立泗洲大圣神位,故名。为云和至景宁两县古道要冲,立有亭碑一方,为县人柳景元题撰,今存”。
时光荏苒,坳口处的悟隐殿、泗洲庙等建筑已修复一新。修复中较好体现了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在原址上尽量保留原地基旧石,恢复了亭子和庙宇等建筑,让人看了感觉很不错。细细感悟,颇有处州第一驿之气势。



中间古道穿行的石拱门上,前后有“竹韵”、“松声”两块旧石碑,字体苍劲有力,其意境与悟隐殿所处的位置,倒是十分的贴切,细细体验,可悟古人文化品味,内涵之深远。
古人有诗云:“雄关一朱幡,崎岖度岭关,云雨歇亭际,人在半云间。”泗洲岭头就是古道的最高点,海拔有740米,也是两县的分界处,边上就是海拔900多米的笔架山主峰。古时,泗洲坳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官府曾派重兵镇关把守,有着处州第一驿站之称。站在坳口,向两边远望,只见峰峦叠翠,浓雾翻滚,景色绝佳。
新修的悟隐殿因疫情大门紧锁,除了我们这些驴友,古道已繁华不在。但身临其境,沿着古道从拱形石门中穿过,依然仿佛让人身处漫漫雄关,颇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站在山顶,似乎手可触天,还真有“人在半云间”的意境。
我本想带大家围着坳口转转,感受一下古驿站的文化历史,看看森呼吸的兄弟们似乎对此不太感兴趣,一群人在坳口空坪外吸了几口烟,便呼拉拉赶路下山了。
过坳口,古道一路向下而行。下山的古道虽窄小一些,路面倒是很完整。原来满道的箬竹叶,已有村民概过了路,非常方便行走。半岭村,如其名正位于半岭之间,只有一户人家还居住于此。云景高速公路泗洲岭燧道竖井通风口建在村边,机耕路已通到村口。右转沿机耕路前行,可过坦皮寮村到东岱村,沿东岱岭下山,回到安溪,绕一个圈子有14公里的路程,就是6月份我们走的线路。
在半岭村口,小章拿出无人机给大家拍了合影。事后看,照片效果一般,还真有没小章大摄影师的名气。沿岭向下继续前行约个把公里,有一路边凉亭,木横梁上留字为1990年11月坦皮寮村民修建。亭边依稀还能看出稻田、村庄的遗址,这便是原岭脚村所在,几户村民早已搬迁下山了。


继续下行,沿泗洲岭坑边的山路,直抵三丘田村。三丘田以田三丘并连得名,一直有2户汉族群众居住。溪边,围了挡板养了一大群鸡,在山上老远就听到鸡鸣声。小村山岙转出来,就是高速泗洲岭隧道的南出口。之后的几公里路,都是沿着高速下的公里行走,过双坑村到双坑新村,乘上包车到凤凰新城吃了鱼头火锅返回。全程步行8公里,用3时,甚感轻松。
回来查了一下,这双坑村是因泗洲岭、十二渡两坑水至此汇合故名。老家景宁的天高云淡,在双坑村口指着左手边的公路说了一句,那是岚头岭出来的路。查找景宁地名志和相关地图,那公路方向真的有一条官山岭通向岚头坳,十二渡坑水便是沿此流出。有机会向当地人打听一下,也许又是一条值得行走的古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