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从17世纪开始,日耳曼民族的哲学家们如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便注重艺术对社会的功能,认为戏剧肩负着塑造文明和改善生活的责任,所以历来德国的剧场艺术,都遵循着拷问道德和反映时代的路线,这种相对沉重的表现主义精神,也让全体德国人自觉地愿意支持戏剧的发展。德国的课税繁重,每年的税收款项中,除了国防、教育、卫生、交通、环境保护等开支外,还有非常重要,也是大部分德国人心甘情愿付出的,便是文化发展和建设剧场。
德国并没有一个像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般的国家级剧院,但全国剧院林立,据统计,今天德国共有180多所剧院,全部都是由各个城市花费公帑建造起来。几乎每个稍具规模的德国城市,都会有一座市立剧院,大型城市更有超过十座以上由政府兴建和资助的剧院。原因是在18、19世纪欧洲因为殖民而非常富裕,当时德国并非大一统的国家,许多势力聚合成为城市,互相竞逐资源,更以兴建漂亮的剧院为手段,证明自己经济实力之外,在文化上也高人一等。所以如今看见的德国城市市立剧院,大部分都是以18、19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建筑形式出现。
德国的城市市立剧院,不但指的是硬体建筑,也包括了里面配套的表演团队。有钱的剧院,往往拥有齐全的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团等各种团队,而清贫一点的城市,也会选择支持某一项剧场表演。比如斯图加特市立剧院的剧团,因为邀请了芭蕾舞编舞家约翰·格兰高John
CRANKO担任舞蹈总监,把剧院发展成足以与其他国家级芭蕾舞团比肩的德国芭蕾舞剧院;法兰克福市立剧院在威廉·佛赛William
FORSYTHE的主持下,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当代舞团之一;而烏珀图市立剧院,则因为皮娜·鲍什Pina
BAUSCH的出现,成为德国舞蹈剧场的发源圣地。
今天德国大部分市立剧院,都拥有自己的舞蹈团队,却并不都能达到国际触目的程度,说到底,世界上也只有为数不多,如格兰高、佛赛或鲍什般级数的舞蹈大师出现;可是也因为这些市立剧院舞团的名声不显,国际舞蹈界常常忽略了这些舞团之间的激烈竞争,以致每年的创作数量和质量惊人,当中更有不少毫不逊色于大師手笔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市立剧院舞蹈团的存在,为德国的现代舞蹈发展,铺展开一片广阔天地,许多年轻而深具创意的现代舞蹈家,便在这种环境里,默默成长。当我们要了解德国第一手的现代舞发展,除了注意那些著名大師作品之外,市立剧院里的现代舞,才真正是目光焦点所在。
奥斯纳布吕克舞蹈剧团Dance Company Theater
Osnabrück属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立剧院的舞蹈团,本来只是一百多个德国的市立剧院舞蹈团中毫不起眼的角色,却在2012年聘请了年轻编舞家毛罗·德坎迪亚Mauro
DE
CANDIA担任舞团艺术总监,锐意发展现代舞,几年间,创作出多部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毛罗的舞蹈融合严谨的叙事性结构逻辑和浪漫的抽象抒情风格,既有对社会时事的现实批判,又充满个人的情怀想象,在今天德国以至国际舞坛上,可以说是异军突起,被认为是德国新舞蹈的领军人物之一。
《同一天空下》Under One
Sky是毛罗·德坎迪亚为奥斯纳布吕克舞蹈剧团编排的最新作品,以三段风格完全不一样的舞蹈,呈现人生过程里,面对生活的三种不同态度。三段舞蹈分别以三种风格的音乐为起点和灵感而创作,第一段是匈牙利民谣音乐家菲利斯·拉孜克Félix
LAJKO的小提琴乐曲,第二段是美国爵士音乐家凯斯·杰瑞Keith
JARRET的钢琴音乐,第三段则是来自不同地域的民间流行歌曲。音乐和舞蹈,通过艺术家温柔的联想结合起来,带领观众在同一天空下,跌宕起伏,悲喜交集。舞蹈结合戏剧,正是今天德国现代舞吸引人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