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六位香港编舞家——反映香港当代文化

(2018-02-05 18:43:05)
标签:

文化

舞蹈

现代舞

城市当代舞蹈团

 研究六位香港编舞家——反映香港当代文化

(由左至右:刘天明、潘少辉、梅卓燕、陈少红、卢伟力、文洁华、朱琼爱、杨春江、陈雅萍、黎海宁、钟冠怡、钱秀莲)

城市当代舞蹈团成立于1979年,至今日已经有39年历史。刚建团的时候,我被问到舞团的宗旨,想也不想地回答:为了要建设香港的当代文化。慢慢工作下来,发现原来自己建立舞团,目的只是为了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说什么建立香港当代文化,未免自视过高,也把香港的当代文化看得简单了些。

不过,经过多年的坚持,城市当代舞蹈团招聚了一群香港舞蹈家,一起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和演出,确实见证了香港当代舞蹈文化的出现和发展,而城市当代舞蹈团也成为了香港舞蹈的一张重要名片。随着像我这样的第一代现代舞创作者‘芳华’不再,舞团上下都觉得有必要为香港的舞蹈创作和舞蹈家们做点学术研究保存工作,于是和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联合游说政府,申请资金,启动了一项名为“香港当代编舞家作品研究(1980-2010 )——舞蹈艺术中的香港身体:历史、美学及身份探求”的计划。

这个项目于去年中开始,邀请了六位舞蹈评论人分别研究六位香港现代舞蹈家和他们的作品,并汇成研究报告,以供社会人士检阅并作为香港文化历史重要文献。研究要到今年年中才结束,但在上周末(2月3日),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做东,举行了一场研究中期报告交流会,六位评论员和六位编舞家悉数出席,先行透露一点关于他们的研究报告内容。我在3日早上未到9点便到了会场,本来以为这样的一场毫无市场价值的纯粹学术报告,前来听讲的人不会多,却陆续来了近一百人,都是关注香港当代舞蹈发展的人士,整个报告研讨交流会由浸会大学的卢伟力和文洁华共同主持,气氛融洽,也让我感到特别暖心。

当日发表中期报告的六位舞蹈评论员和六位编舞家,包括

1·钟冠怡——研究对象:钱秀莲

2·陈雅萍 (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对象:黎海宁

3·曲飞——研究对象:伍宇烈

4·刘天明——研究对象:潘少辉

5·朱琼爱(笔名闻一浩)——研究对象:杨春江

6·陈少红(笔名洛枫)——研究对象:梅卓燕

我在香港的舞坛打滚多年,对老一辈的舞蹈家们的作品,可以说是烂熟于胸。我和这六位编舞家都是老朋友,而黎海宁、伍宇烈、潘少辉、杨春江、梅卓燕的许多重要作品,更是发表于城市当代舞蹈团里。可是亏得我参加了这次研究报告的交流会,才有机会通过六位评论员的悉心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这六位香港舞蹈界的朋友,并了解他们的思绪和关切焦点,而他们的创作,也具体地反映出真正的香港当代文化。

有意思的是,虽然这六位舞蹈家各自埋头朝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创作,合起来却呈现了香港的整体现象。钱秀莲以香港人的情怀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黎海宁从多元的角度观察和描写香港这个城市;伍宇烈挖掘古典芭蕾和自身作为香港男性的融合;潘少辉借环境舞蹈追索香港人对社会历史的认知;杨春江赤裸面对同性恋和男性性别身份;梅卓燕找寻女性内在和外在的感知延伸。

是的,香港就如世界其他城市一样,群众生活上有诸般层级,而心理上有各式各样甚至互相矛盾的认知情绪,当我们说要反映、探索、研究甚至建设香港的当代文化,可不是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厉害的舞蹈团所能独自胜任的。现代舞者们在各自的道路上,把自己所思所想,真正的感受诚实地反映出来,而再获得具有细致观察能力的舞蹈评论人,以理性和关怀的耐心为舞蹈家们梳理作品,群策群力,庶几可以为这座城市文化谱写出一份真实的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