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欣赏现代舞:心绪感受(之三)

(2017-08-08 12:27:56)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如何欣赏现代舞:心绪感受(之三)

    人们可以通过四条不同通道欣赏现代舞,其中最基础也是最本能的一条通道,是“身体共鸣”:舞者的躯体运动,引起具有相似躯体的观众心头甚至灵魂上的共鸣,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是人们因为传统规范、道德教养、物质欲望等等原因,渐渐丧失原始纯粹的身体反应能力,以致许多人依赖从小被培育出来的‘审美观念’‘习惯形式’‘故事逻辑’来观赏现代舞,而产生‘看不懂’的心理情绪,这真是让人遗憾,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虽然我们大部分现代人丧失了对舞蹈最直接‘身体共鸣’的能力,幸运的仍然有其他三条途径可以亲近现代舞,其中第二层通道,便是‘心绪感受’。

    曾经许多观众诉苦,说‘看不懂’现代舞,而一些舞蹈权威和报道媒体,也把现代舞形容为‘看不懂’的舞蹈。其实这些面对现代舞时觉得郁闷的观众、权威和媒体,只是把舞蹈看成是娱乐活动,而不是艺术。当我们追寻娱乐,比如去看一套商业电影,必须在开映三分钟内,便要弄清楚电影的人物、情节甚至框架结构等,才会‘看得懂’并享受这个娱乐过程。不但是娱乐活动,我们今天在社会里的营营役役各式交往,更必须‘看得懂’:比如电视上一分钟的广告片,观众必须‘看得懂’才会购买宣传产品;考试里的问卷答案,老师必须‘看得懂’才会给学生打高分;领导发下来的学习文件,群众必须‘看得懂’才能跟随不会犯错误。

    可恰恰艺术不是用来‘看得懂’的!其实大自然一直在引领我们,告诉我们什么是艺术。当我们在沉沉的黑夜,抬头仰望星空,看见繁星点点,我们‘看懂’了什么?同样的穹苍,有时白云舒卷,有时晚霞漫天、有时雾雨连绵,有时电闪雷鸣。或许我们到海边远观浪潮起伏,或许停留山中亲近草木烟岚,这些或远或近,遍布我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在提醒我们,大自然提供给人们的,无须‘看懂’,却可以随时‘感受’!

    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如今在现代舞的演出中,已经有许多年轻人明白,现代舞无关‘懂’与‘不懂’。当一个人‘懂’了一件事,并不一定就会喜欢这件事,比如我们非常‘懂’领导批来的学习文件,却不一定喜欢这些明白易懂的框框条条;而相反地,有些我们不太明白的东西,比如神秘的声音、朦胧的氛围、一瞬间的感情、不断变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对我们更有吸引力。记得一次在户外现代舞演出中,我站在一位看得津津有味的年轻妈妈和她的女儿后面,听见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问:“妈妈,他们在台上做什么?我看不懂!”这位看样子不够四十岁的母亲竟然低头对女儿说:“看得懂,便没有意思啦!”

    就像哪位年轻的妈妈一样,如今许多中国年轻人都开始用心来感受现代舞。他们不再追究到底舞者为什么要在舞台上做某个动作,也不再执着于某个动作到底要传达什么信息,而更多地放开自己的感觉情绪,容许自己自由‘感受’舞台上的声光影像和舞者的身体动作。他们开始明白,享受艺术便如面对大自然,真的不在乎那些星空云霞或海浪山林,要对人类说什么,而在于人类怎样由衷地‘感受’大自然给人类的启悟。同样的一片天空,有人感受到轻柔如爱人的期盼抚摸,有人感受到沉重如历史的白云苍狗,当然也有人愣愣地没有什么感觉;而在现代舞的观赏中,这种自由的个人感受,而达至不同层次的启悟,比起哪种硬邦邦的讯息传达,来得更加合乎艺术真意。

    不过,单纯地用心‘感受’现代舞,并不靠谱,也不是稳定的欣赏方式。因为‘感受’受许多因素所左右,比如一个人的经历、学问、教养、观看舞蹈时的情绪状态、座位的远近、剧场的环境、甚至坐在旁边的人的轻轻咳嗽,也会对‘感受’产生影响,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观赏同一支舞蹈,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本来‘感受’也就是观赏现代舞的其中一条通道,有没有‘感受’或‘感受’好不好,都是个人的乐趣,与作品的水平高低没有关系,只是当大家把自己对舞蹈的‘感受’,当成了评价作品的标准,认为能让自己获得‘感受’的便是好作品,没有‘感受’的便是不好——这样的想法,便很有问题了!

    其实对舞蹈的‘感受’,是非常个人的,看同一个作品,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感受’。我提倡在舞蹈评论中,把好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目的不是要证明这是个好作品,而是让其他人,包括舞蹈家们知道,这个作品曾经让某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获得过一份独特的‘感受’,是件十分美好的事,也能激励艺术家继续前行创作。但我们却不宜反过来,把没有‘感受’或引起自己不好的‘感受’,作为批评作品的论据。当一个人批评作品没有让自己获得‘感受’,甚至煞有介事地分析作品,认为自己没有获得‘感受’,是因为作品这里或那里显得不足,这样的批评便显得非常怪异了。

    首先,艺术的出现,起因于艺术家以敏锐的心思和手段表达对世情的‘感受’,目的却不是要让观者获得相同的‘感受’。如果观看作品时,观者被感动了,固然很好,没有被感动,也很正常,因为作者和观者是两个人,学问、教养、经历尽不相同,艺术家没有必要为了让一位观者获得‘感受’而改变表述自己‘感受’的方式。其次,一个作品未能引起某一位观者的‘感受’,并不表示其他人没有‘感受’,而以没有‘感受’来批评作品,可能只是反映出批评者在学问、教养、经历上的不足而已。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没有生活经历的小孩子来说,只是文字功课,毫无‘感受’,但对离乡背井的打工仔来说,短短二十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苦辣,更是让他们每年冒着辛苦春运都要回家的理由。

    如今科技发达,互联网提供了许多发表‘感受’的渠道,年轻人也习惯于在媒体中把自己的‘感受’展览人前。可是我们真的要小心,因为对艺术的‘感受’是如此飘忽,非常私隐,当我们把良好的‘感受’与人分享,可以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但如果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一把秤杆来衡量艺术的价值,很容易变成自以为是,甚至沦落为无知的狂妄自大。因此,我们在欣赏现代舞的过程里,可以放开心绪,细细感受,但同时要明白,这样的‘心绪感受’,只是通向艺术的第二层通道而已,如果要深入了解现代舞,甚至要展开对舞蹈的评论,那还要继续探寻第三、第四层的通道  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