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之际,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香港三大舞团分别在首都演出一台庆祝回归的节目。老实说,作为来自香港的舞蹈老人家,我是极度不满意香港舞蹈团献演纯中国风味儿的《倩女幽魂》,和香港芭蕾舞团献演完全西方调调的《天鹅湖》,因为在这倩女和天鹅里,我完全看不见香港和祖国在过去二十年的融合和变化。
二十年前当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人皆认为香港要改变过去的生活来适应大陆,而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却看见香港没有太大的改变,反而大陆生活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有多少是因为香港和现代化的影响?在香港的表演舞台上,我们看见表面上,许多学习民族舞和民间舞的年轻人,不断从北京舞蹈学院或民族大学取经,却不知道,在现实的生活里,大陆有许多年轻人借靠着香港这个窗口,改变他们生活的面貌和态度,他们正以生活来学习跳一支现代舞!
因此,在今年“北京舞蹈双周”安排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年的特别演出时,我除了要求城市当代舞蹈团专门排演一台如万花筒般的纪念作品《风中二十》之外,更精心策划一台《香港经典再现》。
香港精彩而堪称经典的节目很多,不过在这台节目里,我挑选了三支颇能代表回归前九十年代的重要作品:《男生》《游园惊梦》和《不是双人房》。这三支舞蹈分属于伍宇烈、梅卓燕和多空间(马才和、严明然)的成名作,也代表了香港第二代舞蹈家们的成长和成熟。
为什么如此重视香港第二代舞蹈家的作品?因为香港现代舞发展历史不长,城市当代舞蹈团于七十年代出现,成为香港现代舞的摇篮,第一代舞蹈家如黎海宁和我,以舞团为基础,从无到有地勉力举起香港现代舞的大旗,而我们的一些重要舞蹈作品,如今还好好地被保存在城市当代舞蹈团的舞码里。
如果说第一代舞蹈家竖立起旗帜,则第二代舞蹈家的出现,让人看见香港现代舞发展的可能性。香港第二代舞蹈家在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浸润下成长起来,但他们却在舞团之外,建立了属于他们的空间,更以独立编舞家和表演者的身份,获取香港观众认可,进而把他们的作品,带到国际艺术节里,代表了城市当代舞蹈团之外的不同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很重要,证明了香港这片舞蹈艺术土壤开始深厚起来,能够长出不同类型的植物,见证了香港现代舞的多元化成熟面貌!
《男生》《游园惊梦》《不是双人房》便是代表了整体香港现代舞有了成熟发展空间的标志性作品,而这次在首都的演出,“北京舞蹈双周”更安排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舞者们表演这些来自香港的经典作品,包括今年刚在北京军艺毕业的六位男生:石强、符思文、刘华斌、庞冠宇、沈徐斌和叶伟炳演出《男生》、在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系毕业,也是前雷动天下演员的宋婷婷演出《游园惊梦》、和在江西南昌大学舞蹈系毕业的郑灵敏、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毕业的王海安、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毕业的钟丽仪,演出《不是双人房》。
我们习惯地认为,中国有五千年文化,而香港只是弹丸之地,当香港回归祖国,文化上香港艺术家便必须去传承大陆经典。不过,我们应该也可以掉过头来想,如果大陆的舞者传承香港的经典,也将会很有看头,而且我觉得,在生活层面里,大陆演员演出香港经典,会更贴近今天的真实情况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