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北京舞蹈双周”适逢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因此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安排整整三台节目,全方位地展现香港舞蹈的发展面貌。三台节目中,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一台《风中二十》,主要是呈现香港在回归后二十年来的精彩舞台瞬间;另外两台节目,则由城市当代舞蹈团策划组织,其中一台名为《香港创作新势力》,展示最近一年里的香港年轻一代舞者创作,另一台名为《香港经典再现》,则介绍香港早期回归前的重要作品。如果能够把三台节目《风中二十》《香港经典再现》《香港创作新势力》都看一遍,可以对香港的现代舞发展有一个具体深刻印象。
对香港舞蹈发展有点认识的人会知道,香港的现代舞发展,启蒙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当时黎海宁和我分别从英国和美国学成归来,各自在香港组织创作演出活动,到1979年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成立,才有机会和其他十几位志同道合的舞者们凝聚成一股力量,在当时极度商业化的环境中,扛起香港现代舞的旗帜,而我们这十几个喜欢跳舞和编舞的,也被认为是香港第一代的现代舞者;不过今天还在香港现代舞圈子里蹦蹦跳的,也就剩下黎海宁和我了!
香港第二代现代舞者是指九十年代初踏上现代舞编舞之路的一群舞蹈家,那是一个香港舞蹈发展春风得意的年代:城市当代舞蹈团在香港奠下一片专业化现代舞的基业,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在1988年出道,而香港整体社会受益于经济起飞,政府也大力资助文化艺术的发展,所以当时的舞者有着相对广阔和资源充足的舞台。第二代香港现代舞者如井喷式地出现,而梅卓燕、伍宇烈、马才和、严明然可以说是其中的表表者。
香港第三代现代舞者出现于2000年之后,也就是九七回归后的时代。现代舞作为充满时代气息和个性创意的肢体艺术,自然成为大陆和香港舞者们平等交流的最佳载体。此时香港和大陆的现代舞蹈彼此渗透,其中原为广东现代舞团演员,后来移居香港,参加城市当代舞蹈团工作的邢亮和桑吉加,是来自大陆的亮点,而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考入城市当代舞蹈团担任舞者和编舞的黄狄文和庞智筠,则成为香港本土出产的最具人气代表。
近四、五年间在香港崛起的年轻舞者,要算是香港的第四代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颠覆过往情势的时代。香港变得非常敏感,中国大陆的崛起,挑战西方的既定权威,这不但发生在生活经济上、社会观念上、政治制度上,连带最具有敏锐观察力的香港现代舞者们,也开始积极地创作——他们不可能驯服于大中国狭隘民族主义特色的要求,却也不愿意单一地以西方观点作为衡量舞蹈艺术的唯一标准,也便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
我很高兴“北京舞蹈双周”在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策划安排下,能够为观众献上代表香港整整四代现代舞蹈家的节目。于7月26日晚演出的城市当代舞蹈团《风中二十》中,包括了第一代黎海宁、曹诚渊和第三代黄狄文、庞智筠、桑吉加的节目;7月26日下午演出的《香港经典再现》,呈献的是第二代梅卓燕、伍宇烈、马才和、严明然的节目;7月27日下午演出的《香港创作新势力》,展示的是两位第四代年轻舞蹈家麦卓鸿、李伟能的节目;连7月28日晚演出的广东现代舞团《小羽的气球》,编舞邢亮虽然是广东的第一代舞者,也是属于香港的第三代编舞家。这些节目千姿万采,风格各异,了解或者不了解香港现代舞发展的朋友们,都不要错过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