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北京舞蹈双周”在7月30日的最后一场“焦点舞台”演出中,将带来德国开姆尼兹舞蹈团的《孤独·安魂曲》,节目分两部分,上半场是中国舞蹈家许一鸣编创的《孤独》,下半场是德国编舞家莱纳·菲斯托编创的《安魂曲》。上下半场的舞蹈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最能代表今天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当代舞”发展面貌。
提起“当代舞”,中国的舞蹈界总有说不清的纠结。“当代舞”这个名词在中国登场,始于2003年初,记得当年的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推出五个组别,分别是:“中国民族舞”“国际标准舞”“芭蕾舞”“当代舞”和“现代舞”。自此之后,中国的舞蹈界便总有一个疑问:“当代舞”和“现代舞”有什么分别?在电视舞蹈大赛的现场里,评委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现代舞是以西方技法编排的,是抽象难以看懂的舞蹈,而当代舞则是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有关于中国故事内容的创作性舞蹈!”
不过当时节目上所见,观众对这个答案并不买账,在家庭观众的电话提问中,有百分之八十的质疑都是说:看不出“当代舞”和“现代舞”的分别!结果在2005年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五个比赛组别变成了:“民间舞”“古典舞”“当代舞”“芭蕾舞”和“国际标准舞”。其中没有了“现代舞”组别,理由是参加“现代舞”比赛的作品太少,就算有几个北京舞蹈学院编舞系学生的“现代舞”参加比赛,也被归并在“当代舞”组别中了。现在回过头去看,没有“现代舞”去参加比赛是好事,因为“现代舞”强调个性、追求创新和关注时代,根本不能,也不应去比较。可是因为曾经出现了一次“当代舞”和“现代舞”并列,分成两个组别来比赛,以致直到现在,问题仍然盘留在中国观众的脑子里:“当代舞”和“现代舞”有什么区别?
其实“当代舞”这个名词在西方并不新鲜,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已经在美国出现了。可是和中国主流舞蹈界把“当代舞”看成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人看得懂’不同,美国的默斯·坎宁汉首先提出“当代舞”有别于过去第二代的现代舞大师,如玛莎·格兰姆、多丽丝·韩福瑞等强调身体动作‘如何去跳舞’,转而注重舞蹈本体的概念性思考和研究。可以说,美国的舞蹈界对“当代舞”的认识,是从“现代舞”发展而来,属于“现代舞”的延伸。如果一位美国舞者说他跳的是“现代舞”,意思是他的舞蹈注重身体动作变化,而如果说跳的是“当代舞”,便表示他更关注舞蹈中的概念部分。可无论是“现代舞”或“当代舞”,在美国的艺术论述里,可以被看为一体两面,一面是强调舞蹈动作本体、另一面是注重舞蹈概念思想。当然在学校里要比赛的话,一般会叫做“现代舞”比赛,看看谁的动作更灵活,技术更高超,要叫“当代舞”比赛也可以,但概念思想,有什么好比的?
不过,德国的“当代舞”思潮,却因为欧洲的历史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显得和美国的“当代舞”概念,有所不同………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