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北京舞蹈双周”的“展演周”期间,每天下午5点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里,有“另类平台”带来的欧洲最新现代舞作品,7月25日(星期一)的第四台节目是来自法国国立艺术中心灯塔舞蹈团Le
Phare, 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du Havre
Normandie,演出节目《奔跑吧!》Sprint。
埃马努埃莱·沃迪Emmanuelle
VO-DINH是法国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编舞家,她的舞蹈风格简约、思维独特,在2012年成为国立艺术中心灯塔舞蹈团的艺术总监后,编排了好些让人膛目结舌的作品。比如这次带来北京的舞蹈,只有一位舞者在舞台上不断重复来回奔跑,目的不是最大的速度或距离,而是挖掘精疲力竭时仍不断坚持的意志力,寻找体力透支后敞开心灵而展现的真实情感。在单一而简约的动作设计中,以细微变化的节奏和呼吸去调整身体的动作,最后观众如被催眠地掉进舞蹈营造出来的奔跑世界。这是一支极度自我,甚至无视观众存在的舞蹈,也充分展现了当今法国舞蹈家在现代艺术上傲然孤高的十分底气。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现代舞在国际间迅猛发展,而且形式变化多样,可说是每一位舞蹈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和表现方式。不过总括来说,影响世界舞蹈发展比较大的,有美国泰莉莎·布朗Trisha
BROWN为首的后现代舞Post Modern
Dance,有德国皮娜·鲍什Pina
BAUSCH领导的舞蹈剧场Tanztheater,有日本土方巽Hijikata
TATSUMI和大野一雄Kazuo
OHNO带动的暗黑舞踏Butoh,而因为国际间艺术家交流越来越密切,来自不同地方的舞者头通过合作、彼此渗透,出现了反映多元化和多媒体时代的当代舞蹈Contemporary
Dance。
在这些风起云涌的舞蹈流派发展方向中,我们看见美国、德国、日本艺术家的身影,而英国的身体政治剧场、南美洲的魔幻主义舞蹈、以色列的嘎嘎以及台湾的东方肢体美学等,也各占一方,让人目不暇给。可是打从17世纪,便一直以引领文艺发展方向自豪的法国艺术家,好像在最新的现代舞发展中,身影孑孑,虽然有玛戈·马红Maguy
MARIN、菲利普·德科弗勒Philippe
DECOUFLE、玛蒂尔德·孟妮尔Mathilde
Monnier、洁宏·贝尔Jerome
Bel等众多著名编舞家的出现,却从来没有发展出一个潮流,如后现代舞、舞蹈剧场或舞踏等,让人一望而知的舞蹈形式。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得出一个不知对还是不对的结论。可能是法国艺术家太骄傲了,他们每一位都对舞蹈有独特的看法,各行其是,又谁也不服谁,所以很难凝聚成一个相对统一的,属于法国的现代艺术路线。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政府把整个国家分成19区,每区投以重资,分别设立19个“国立编舞中心”,由中心各自聘请具有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舞蹈家为艺术总监,三年一任,如果有好成绩,可以续约。这个措施出来后,挑动了法国艺术家们誓要与别不同的心理,每年19个地区的现代舞蹈创作,各出奇谋,就是从艺术概念、到动作形式、到表达内容,都不要跟别的法国艺术家相似,更不要说推崇任何一个编舞作为法国现代舞蹈的代表人物了。
其实国际舞蹈评论也曾把法国的现代舞蹈称为‘新舞蹈’Danse Nouveau,可是发现这些‘新舞蹈’也就都是‘新’的舞蹈而已。这些作品充满实验性,越让人莫名其妙,便越能让舞评人、经济赞助人甚至观众们,觉得振奋;不过,不同编舞家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到概念都无法找到相通之处,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当我们可以清晰地论述美国的后现代舞、研究德国的舞蹈剧场、甚至学习日本的舞踏时,法国的‘新舞蹈’,便只是代表了法国众多现代舞编舞家作品的一个笼统名词而已,没有什么学术或艺术上的意义。
法国的现代舞也就是这样地不愿意站队,如果这次观众看完《奔跑吧!》,想恭维埃马努埃莱·沃迪而说作品‘充满法国特色’,说不定会让她不高兴,可以想象沃迪冷着脸,反问:你说我的节目有法国特色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什么是法国特色?在我作品哪里看见你说的法国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