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现代舞周——演后艺人谈”一则

(2015-11-13 17:27:49)
标签:

广东现代舞周

文化

舞蹈

现代舞

“广东现代舞周——演后艺人谈”一则 《大猩猩》剧照

第12届“广东现代舞周”已经临近尾声,期间节目精彩纷呈、流程安排顺畅,参加活动的朋友们,无论是演出的艺术家或购票的观众,都赞声不绝,使我这个身为东道主的,也倍感振奋。我是整个“舞周”的艺术总监,每场节目必到,看起来样子很忙碌;其实真正的工作,自有各个舞团的编舞、演员、技术工作人员处理,我大部分时间是作壁上观,十分轻松。大概我唯一紧张的,是在每场演出之后举行的“演后艺人谈”中,要担任的主持工作了。

“演后艺人谈”是编舞家和观众的互动环节,主持人需要带领话题,控制时间,并协助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此外,因为许多参加“现代舞周”的编舞家是外国人,而观众中也是本地和外国人混集,便需要一个中英双语流利,反应迅速,并对舞蹈有深湛认识的良好舞蹈翻译了。以我浸淫在舞蹈方面的多年经验,加上英语还过得去,担任这个主持人兼翻译的职务,还真是不二人选;也所以我在多年来的“广东现代舞周”中,每年都成为各场节目的“演后艺人谈”主持,站在最前线并一场不拉地,观察了观众与艺术家们的交流。

老实说,我觉得今年的“演后艺人谈”环节,只能说是平平稳稳,没有什么发人深省的精彩言论,也没有什么‘奇葩’式的傻瓜问题,直到昨天晚上,来自加拿大艺术家们演出的《大猩猩》——一场完全没有大量动作,而是以概念先行的舞蹈剧场演出,却引来一个舞蹈学生的提问,从中反映出一个颇值得思考的舞蹈教育问题。

在《大猩猩》的“演后艺人谈”里,编舞家尼可莱·卡订一开始便向观众阐述《大猩猩》的创作过程:他是因为有机会和一男一女两位演员合作,便想着如果把这男女两人放在一个房间里,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然后他和两位演员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把一些场景磨合出来。在磨合的过程里,编舞家没有想过到底要表达什么,只是觉得某些场景有趣,就把它保留下来,连起来就成了这个作品。编舞家说,在整个节目完成后,他站在旁观的角度从头来看,赫然发现,原来这个节目说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也发现了自己感觉有趣的,还是关于男女之间的哪一点‘爱’。

本来这是一个很有气氛的开场白,而编舞家提到的编创过程也别具新意,跟一般舞蹈创作的方式很不一样,足以让我们思考将来创作上的另一种可能性。谁知一位年轻的,看样子是在某学校舞蹈系里学习‘编舞’的女同学,随即一本正经地发问:“我们都知道,舞蹈创作中,动作的出现和发展都必须有一个‘动机’,请问你动作中的‘动机’是什么?”作为翻译,我当时真是尴尬万分,连忙向同学解释:“刚才编舞家已经解释过了,他的编舞方式,跟我们学校里教的一套‘编舞法’不一样,并不是从动作的‘动机’出发,节目中甚至连动作都不重要,就请别问动作里的‘动机’了吧!”

我不知道这位女同学在观赏节目时,有没有真正走进《大猩猩》的哪个戏谑、低调而生活化的二人世界里,还是只是一直用她在‘编舞课’里学来的理论,寻找舞蹈动作里的‘动机’?恰恰《大猩猩》这个作品把生活融在作品里,生活就是由不同细微的动作所构成,而把这些细微的动作呈现在舞台上,也就成了舞蹈。如果我们非要在《大猩猩》里找寻动作的‘动机’,就好像我们要在生活里找‘动机’——我走路时双肩摆动的‘动机’是什么?我坐下时屁股着地的‘动机’是什么?我躺下时膝盖微曲的‘动机’是什么?这种编舞法里的‘动机说’,在《大猩猩》里,是不可思议,也毫无意义的。

如今中国的许多大学开设了舞蹈系,也大部分跟随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了编舞课程甚至编舞系。可是在学校的编舞教材里,包含的都是过去了的舞蹈概念和创作方法,无论如何优秀如何精彩,这些材料只能被奉为‘经典’,一不小心成为‘老套’,更糟糕的是变为‘陈旧’,而现代舞的创作却日新月异。如果抱着学校里的一套来观看现代舞和思考现代舞,便只能无法投入,甚至不得其解。我希望哪位喜欢现代舞,却希望在《大猩猩》里寻找动作‘动机’的女同学,早日毕业,可以告别学校里的‘编舞法’,而真正自由地去欣赏和编创现代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