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现代舞(17)——第四代美国现代舞蹈家(上)

标签:
文化舞蹈现代舞 |
七十年代之后的美国现代舞,出现了‘后现代舞’一说,而且‘后现代’三个字有点潮流味道,给人一种开辟了另一番天地的感觉,但不是所有第四代的现代舞者喜欢被称为‘后现代’的。在八十年代之后,‘后现代’三个字在舞蹈界相对沉寂下去,代之而起的,是‘后后现代舞蹈’、‘概念舞蹈’、‘形体剧场’、‘多媒体剧场’和‘当代舞’等不同的称谓,当然也有更多的舞者并不介意现代舞这几个字,认为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不断创新的内涵和形式,才更为重要。
我以下便略为介绍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的美国现代舞坛上,七位举足轻重的编舞家。他们的存在,证明了美国在二十世纪末现代舞的发展中,虽然受到来自欧洲以及亚洲的艺术家们挑战,仍然拥有无比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可以执掌世界舞蹈向前发展的牛耳:
特崴拉·莎普(Twyla Tharp)生于1941年的美国印第安纳州,从小学习舞蹈,性格外向,1963年大学毕业后,立刻加入保罗泰勒舞蹈团,并在1966年建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名的舞团‘特葳拉莎普舞蹈团’,创作和演出自己的作品。特葳拉·莎普本人学习了很多风格不同的舞蹈,所以她的创作融混了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舞技巧。她更是第一个把六十年代在纽约街头兴起的街舞,带到舞台上演出的舞蹈家。莎普没有独创一格和专属于自己的舞蹈形式,可是她能够把各种类型舞蹈‘混搭’起来,而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混搭’成了莎普的独特风味,不但现代舞的观众喜欢,连许多芭蕾舞团也争相拥有一个由特葳拉·莎普编排的‘混搭’式的现代舞!
特崴拉·莎普作品《摩肩擦踵》Push Comes to Shove
(1976)
特崴拉·莎普作品《楼上的房间》The Upper Room (2010)
马莎·科拉克(Martha Clarke)在1944年生于美国的马里兰州,大学时在纽约的茱莉雅演艺学院学习舞蹈。1971年毕业后和几位朋友联合组成‘变形虫舞蹈团’,以风趣幽默的形式,把体操和杂技融合到舞蹈作品中,大受观众欢迎。科拉克于1978年离开变形虫舞蹈团,以独立编舞家的身份和不同的舞蹈团、戏剧团和音乐剧团合作,以独特的油画式的舞台视觉效果吸引评论家的注意。1980年,她成为第一位被邀请为歌剧担任总导演的现代舞蹈家,并成功地把充满抽象和画面感的现代舞带进传统的歌剧里。科拉克之后获得许多歌剧制作的邀请,使她的名字和现代舞歌剧划上等号。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在西方创作的首部歌剧《马可波罗》,就邀请了玛莎·科拉克担任总导演。
玛莎·科拉克作品《无题》UNtitled (1975)
玛莎·科拉克作品《收割者》Reapers (2010)
摩西·彭德尔顿(Moses Pendleton)生于1949年的美国佛蒙特州,1971年于美国常青藤学院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的舞蹈系毕业,和同年毕业的几位同学,包括玛莎·科拉克,合作建立了大受欢迎的‘变形虫舞蹈团’。1981年,彭德尔顿在纽约成立了另一个舞团,名叫‘摩默士舞蹈团’,专门设计奇怪的服装、道具、装置和多媒体影像,并研究如何把这些外在的工具和舞蹈本体融合一起。许多人把彭德尔顿的那些充满新鲜视觉效果的作品称为新一代的‘整体剧场’,而彭德尔顿则认为自己的舞团,其实是个‘形体剧场’,所创作的,并不是舞蹈,而应该被称为‘舞蹈雕塑’,希望观众以欣赏雕塑的心情来欣赏他的舞蹈,而这个雕塑竟然奇妙地活动起来。
年长时的摩西·彭德尔顿
摩西·彭德尔顿作品《垒球》Baseball(1994)
摩西·彭德尔顿《月亮海》luner Sea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