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历史的香港大会堂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昨天谈到将于3月4日举行庆祝香港大会堂成立五十周年的“香港舞蹈日”活动,可细心一想,许多大陆和台湾的朋友未必知道香港大会堂,而今天香港年青一代的舞蹈观众,也很少把大会堂跟舞蹈联系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还极端缺乏表演场馆,香港大会堂的音乐厅和剧院,便成了几乎所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话剧、舞蹈、歌剧等的集中地。可是大会堂的音乐厅是给管弦乐团演奏之用,大会堂剧院则是以话剧演出为主,场馆的设计根本没有副台或后台设施,舞台空间也装载不下稍微大型一点的舞蹈演出。
我个人倒是十分喜欢在大会堂剧院里观看舞蹈,因为从观众席上欣赏舞蹈,视线角度很舒服,距离也适中;可是舞台的面积确实太小,城市当代舞蹈团的十四位舞者往台上一站,一字排开,最旁边的两位便要被挤到边幕里去了。所以当八十年代中开始,新型的剧场设施相继出现,我们这些舞蹈团体,便更愿意选择在别的地方进行演出了。今天80后和90后的香港舞蹈观众,大概很少在大会堂欣赏舞蹈表演,连带对大会堂也陌生起来。在庆祝大会堂五十周年的时候,有必要回顾一下大会堂的成立历史,以下是大会堂网站中关于大会堂的历史资料,大家可以一阅,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大会堂吧:
香港大会堂曾经是城中话题。旧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建成(曹诚渊按:已经是143年年前的事了),一直运作至1933年才拆卸。当旧大会堂的华丽文艺复兴式建筑,被简洁的几何线条建筑群取代时,新大会堂不单唤起大众对其建筑设计的好奇、提高了建筑专业在香港社会的声望;新大会堂亦担当着普及香港艺术活动、推广东西文化和拓展社区活动空间的责任。
香港第一间大会堂于1867年由市民集资兴建,及至1869年11月2日由当时访港的爱丁堡公爵艾尔弗雷德王子(Prince Alfred, the Duke of Edinburgh)主持揭幕仪式。这座两层高的欧洲传统柱廊及拱门式建筑物,巍峨古典,内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及集会厅,是本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中心。1933年,大会堂的一部分因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兴建新总行而拆卸,其余部分亦于1947年全部拆去,原址稍后兴建了中国银行大厦。
战后重建期间,很多人深感复兴文化的需要,再建另一幢大会堂的意念遂应运而生。1950年,即旧大会堂拆卸后三年,一个委员会宣告诞生,专责研究兴建新的文化场地。
新大会堂由英国建筑师罗纳德.菲利普及艾伦.菲奇(Ron Phillips and Alan Fitch)于1956年设计,自50年代后期开始动工兴建,选址于中环爱丁堡广场的临海填海地上,占地一万一千平方米,由两座独立的建筑物(低座及高座)及一个纪念花园组成。当时的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lack)在1960年2月25日主持了新大会堂的奠基仪式,并于1962年3月2日为耗资二千万港元的香港大会堂揭幕。
今天香港大会堂简洁庄重、朴实无华的风姿早已深入民心,然而在50年代,这突破了传统维多利亚式(Victorian design)建筑的设计意念,可说非常大胆创新。其简洁的外观,多功能的用途和精巧的材料运用相互协调配合,完全表现出功能主义的洁净线条。经典的包浩斯风格(Bauhaus style)影响往后的香港建筑艺术,更令这香港第一座多用途文娱中心成为60年代香港建筑代表作。
香港大会堂不仅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在培育本地文化艺术人才方面也贡献良多。曾在此献技的本地和海外优秀艺团多不胜数,节目丰富多彩,满足了市民多元化的需求。香港大会堂是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见证了不少文化大事的发生,也是本港文化发展的写照。多个标志文化发展新里程的活动,例如早期的香港节、1973年的香港艺术节、1976年的亚洲艺术节、1977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以至1982年的国际综艺合家欢等均在大会堂隆重揭幕,足以证明大会堂在国际艺术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大会堂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成绩骄人,实在值得港人引以为傲。香港大会堂亦是举行重要仪式和庆典的理想场地,曾有多任港督在大会堂宣誓就职,不少世界知名人士亦曾莅临参观各项设施。大会堂无疑是香港一个具代表性的象征,是香港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