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香港专业舞蹈的启蒙地

标签:
杂谈 |
今年的3月4日(星期日),全香港的舞蹈界将在香港大会堂举行“舞蹈日”的活动,主题是庆祝香港大会堂成立五十周年。对于香港舞蹈界人士,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舞者来说,大会堂有着特殊意义,而为了这次五十周年的庆祝,大会堂方面还专门邀请我写一篇关于我本人对大会堂感受的短文。
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写下一点点对大会堂的回忆和感想,短文名为〖大会堂·香港专业舞蹈的启蒙地〗,将在“舞蹈日”当天活动的展览里发表,先登在自己的博客里。
**************************************
大会堂·香港专业舞蹈的启蒙地
我第一次观看舞台上的舞蹈表演,是在1971年的香港大会堂音乐厅,演出者是来自美国的一个现代舞团。舞团名字忘记了,只记得舞台上舞者们如风如火般的身影;当时完全不明白舞者们在做什么,但他们的身体和动作,让我内心深处莫名其妙地颤动起来。那一刻我告诉自己,终有一天我也要像那些舞者一样,在舞台上真正地拥有着自己。
七十年代的香港,有‘文化沙漠’之称,犹记得在1979年我在美国学习回来,希望跟朋友们组织一个专业舞蹈团,可以全心全意地跳舞时,一位在香港教授舞蹈多年的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真的想专业跳舞吗?最好是移民去欧洲或美国,香港不是一个认真跳舞的地方!”
我心里憋着一股不甘之气,想的是:为什么外国人可以享受专业舞蹈艺术的乐趣,而我们香港人不可以?就硬扛着和朋友们成立了城市当代舞蹈团。同年,香港芭蕾舞团的前身,香港芭蕾舞学院舞蹈团,在政府的支持下筹建起来。两年后,香港市政局认为当时香港已经有了专业的现代舞团和芭蕾舞团,便斥资组织以表演中国民族舞为主的香港舞蹈团。至此,分别代表现代舞、芭蕾舞和中国民族舞的三个专业舞团,整齐亮相,努力地尝试改变香港舞蹈文化的生态面貌,而三大舞团的主要表演场地,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都集中于香港大会堂。
城市当代舞蹈团第一次在大会堂演出,是1980年的《锦囊集》(The Mixed Bag),由团员编排的七个节目组成,香港芭蕾舞团则同年在大会堂演出《大都市之夏》(The Big Summer City),而香港舞蹈团于1982年在大会堂举行创团首演,节目名为《东海奇缘》(Romance of the Eastern Sea)。
这些香港专业舞蹈演出的启蒙,一转眼距离今天最少都有三十年了。三十年间,大会堂舞台上迎来过许多舞蹈大师,如吴晓邦、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玛莎·格兰姆(Martha Graham)、皮娜·鲍什(Pina Bausch)、约翰·克朗戈(John Cranko)、马兹·厄克(Mats Ik)和林怀民等人的作品。而在热闹中,也见证着香港本土专业舞蹈的成长和茁壮。
在大会堂舞台上出现过,到今天仍然活跃于香港舞坛的本土独立舞团和舞者,如东边舞蹈团、动艺、多空间、不加锁舞踊馆、梅卓燕、伍宇烈、杨春江等,都已经在国际舞蹈界享有名声,并不断在国际舞蹈交流中展示香港特有的创意和活力。
随着越来越多设备更加先进的表演场馆,如文化中心、演艺学院、葵青剧院、元朗剧院和各文娱中心的出现,大会堂近年间逐渐淡出于香港舞蹈观众的视线之外。不过,大会堂那饶有历史感的温馨和位于中环闹市里的宁静,总是默默陪伴在香港舞蹈界的左右。每次当我踏足大会堂,或许是到音乐厅里听一场音乐会,或到剧院里看一部话剧,都仍然嗅到许多香港的舞者们,在这里留下的汗水和气息。
香港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