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封神:屈原》意象(1)——离骚
(2011-11-21 14:28:53)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城市封神》系列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屈原,并在舞台上以各式视觉意象演绎屈原的五部重要文学著作,作为向这一位文人致敬的舞蹈作品。
屈原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也就是今天中国的湖南、湖北地区人士,出生于大概公元前339年,在六十岁时,也就是公元前278年,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的汨罗江跳河自杀而死。【楚辞】、【史记】、【汉书】中记录屈原所写的诗歌共二十六首,都是相对长篇的作品。有些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其中某些诗篇并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后人假借屈原的名字而写;甚至一些专家通过研究其他的记载资料,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屈原其人。
不过这些莫衷一是的学术观点,并不影响我对屈原的想象,和通过那些诗歌所获得的感受。在《城市封神》系列里,我要展示的,并不是历史上的屈原,而是我自己通过诗歌所感受的屈原,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是通过这些以屈原为名的诗歌,展示一个属于曹诚渊的想象世界。
当然在舞台上短短七十多分钟的演出里,不可能把屈原的所有诗歌一网打尽。我从屈原的二十六首作品里,挑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五首,化成舞剧里的五个篇章,描绘我想象中的屈原的世界。这五首作品是:《离骚》、《渔夫》、《九歌》、《天问》和《招魂》。
《城市封神:屈原》的第一幕便以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离骚》为灵感,《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也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中诗人自叙身世,描写自己遭谗被害与生活中的苦闷,通过精巧的文字所组合成的缠绵意象,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其中慷概激昂地申斥君主昏庸、群小猖獗和朝政日非,表现了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到诗歌的结尾处,“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已经展露出屈原的以死明志的心思。而历史记载,屈原最终投江自尽,也便理所当然了。
如何在舞台上呈现《离骚》?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屈原在《离骚》中的精神?诗歌中给我最澎湃的感觉,便是如汹涌洗刷人间世情的不息江流,而屈原的归宿也就是这条浊浪滔滔的江底,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以江河作为《离骚》的意象,让舞者们化身成代表历史和世情的江水,跟黄狄文饰演的屈原进行一场搏斗。
在屈原和江水的搏斗中,屈原的形象好办,就是彻头彻尾一个落魄潦倒的文人,把他挪到现代化的处境里,便是一个穿着掉了颜色的西装、挂着如吊命索般的领带、戴上眼镜、留着胡子的人;而江水的形象呢?却花了我好一点心思。
本来的想法,是让舞者们仿效《黄河》中充满激昂的节奏和多变的步伐,狂飙起舞;可是舞蹈稍一成型,我便感觉不对头,因为江水的兴奋,让人觉得好像在举行盛典,要在歌颂什么伟人似的;但可以想象,当屈原面对江水,诗人的感受又是如何?
我觉得是,冷。
所以在排练期间,我把好一段神采飞扬的江河舞蹈丢掉,要求扮演江水的舞者们换上黑西装,黑短裤、高帮黑靴子,形象就是一个字:酷,而动作也变成机械化地冷漠。我希望他们展现的,不是具象化的长江或汨罗江,而是诗人心里的那一道冷淡世情,而最终逼迫他走上绝路的意象化的大江。
在《离骚》中的大江,反映的不单是冷漠的世情,更是悲凉的历史。所以在一段冷漠江水之舞之后,舞者们又化身成代表不同时代,却被历史冲刷得支离破碎的人物,挣扎着要借江水诉说他们的抑郁。
最后,当一切事物沉淀,剩下的就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让人缅怀的诗歌和文字记录。为了表现历史、文字和长河的关系,我要求舞者们在舞台上铺设出用石头组成的河道,石头全是不规则形状的方块,外表嵌着镜子,当文字和灯光在河道中流淌而过,剧院里便全反映着诗人的诗歌,虽然一瞬即逝,回忆却充满心头。
就此,一道冰冷的长河,横亘在舞台上,成为《城市封神:屈原》中第一幕《离骚》的终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