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伟力文章:〖轻抚人世零余的心——析庞智筠《全院满座》〗

(2011-07-19 18:26:12)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现代舞展演周

杂谈

    由庞智筠编排,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的舞剧《全院满座》曾在2011年4月的香港文化中心成功上演,又将在7月28日的“广东现代舞周”中被再度搬上舞台,我本来想写一些介绍这个节目的文字,却赫然发现香港的资深戏剧博士卢伟力,已经在香港的信报上发表了一篇剖析这个作品的文章。文章写得洋洋洒洒,铿锵有力,而且描写作品细致入微,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欣赏《全院满座》。因此把文章转登在博客里,希望朋友们在广州的蓓蕾剧院观看《全院满座》时,有更深刻的感受。

           **********************************

 

卢伟力文章:〖轻抚人世零余的心——析庞智筠《全院满座》〗

 

    《全院满座》(Off Screen)是庞智筠第一次全长度编舞作品,可以看到她一如既往的对孤单生命的同理心(empathy),亦可以看得到她创作愈来愈有信心,并且愈来愈明白自己的艺术取向。这是近几年她几个中型作品《星期一(雨)》(2006)、《最佳男女主角》(2007)、《案发现场》(2009)、《童话故事未团圆结局》(2010)积累的成果。

    或许在创作前期,庞智筠是以老式电影院作为场所设定,而以大银幕下观众的各种形相为动作想象,因而舞段名称有「即日公映」、「银幕」、「爆谷」、「堂座?楼座?」、「正场」、「戏票」等,但随着一段一段舞展开之后,我们彷佛并不是在经验电影院的空间,亦非经验银幕上的影片(尽管有些舞段有意识地诱发我们对类型电影的想象),而是在看不同段落中的动作;亦并非在看舞蹈动作,而是在看人生的情动。看着看着,会发现庞智筠的用心处往往在边缘,在节奏变异处,在幽默逆转时,在舞者群遗下来的零余者……

 

零余者的轻叹

 

    穿淡蓝色连身裙的青年女子(杨怡孜)是《全院满座》中贯串的形象,她是芸芸众生中的又一个零余者吧。开场时,她一个人坐到老电影院中的木排椅上,全神贯注凝视前方,差利.卓别灵(CharlieChaplin,1889 - 1977)那著名的轻抚人生悲欢的音乐Smile(1936)的旋律,呼唤你,然后忧忧地渗出,与女子淡淡的怀想优美地配合着,于是,她的轻叹,乘着乐句,飘然而起,可以瓣落到剧场每一个角落。

    我想这意象应该是庞智筠这次创作的能量中心、潜在想象力,满园落花,开落有时,《全院满座》所指向的,是感念的满座。于是在不同舞段,我们都看到「零余」的形象母题(image motif)。例如在「杜比新历声」中,看悲情戏看得太投入了,白色纸巾彷佛天鹅的翅膀,容让我们共同滑过伤感的空间,于是族群意识弥漫着,自我意识里有古典芭蕾的贵气。不过,总会有一只害怕被大伙遗下,失魂地要与其它人看齐。庞智筠就在这里切入她的幽默逆转,特意在最后来一记刺耳尖音,更使其长响,结果所有自恃可以抵受的人,都一一离去了,只留下后排台右两位已熟睡的男子。

    当零余遇上零余这舞段的序列结构,可以说是「以零余接零余的零余」:在观众中余下最坚定的几位,抵受噪音,最后只剩下中间那男子,他走后,零余的是睡去了的人。

又再如「爆谷」,在嬉玩爆谷的男女扰攘后,庞智筠让我们留心那穿淡蓝色裙女子的想望:她似乎正感受着想象中会有一个人走近她,与她共享爆谷。她满怀希望,而出来的却是男清洁工,到女子走后,男清洁工却自得其乐地扫地,别人所遗下的欢乐——铺满地上的爆谷,竟成为他排遣零余的情趣。

 

重情韵多于空间

 

    从这角度看,庞智筠的兴趣是在于人的情韵多于空间,她没有要舞者游走于戏院每一个角落,或以现场设施入舞。《全院满座》的感念主题并不在狂想、奇想、幻想,而在现实:孤单生命需要虚构世界。这方面,庞智筠在《案发现场》(2009 ) 与《童话故事未团圆结局》(2010)已显过身手,这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了。

    编创的几段群舞,我很喜欢类悬疑片那一段,蓝天幕,强侧光,聚光呈现几张女子惨白的脸,被几个男子的臂弯紧箍着,彷佛悬浮的头颅。那男舞者跨椅而来的动态意象,使我想起经典法国悬疑片《浴室情杀案》(LesDiaboliques,1955)。

不过,有些段落由于要满足先前的空间设定,安排于台前售票窗,反而显得尴尬。

 

感念涟漪后的还原

 

    孤单生命需要虚构世界,然而,在虚构世界中,她亦是零余者。当一众男女在欢乐地起舞,穿蓝裙的女子,身在人群中,却自己顾盼,她脸上没有欢笑也没有悲哀,而是一抹一抹木然,呆望前方,但却望不远。零余者是没有自信的人,眼神软而乏力,与不同舞段中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女性很是不同。她的空虚难以排解,地上的同心圆,是感念的涟漪,于是有录像片段:零余者真的化身成为女主角,穿上红裙,走在自设的世界中。

    最后一段「不日公映」,按一般进电影院看戏的过程,名字本来应放在前面,现在却放在结尾,结合舞段内容,可以感悟到庞智筠的寄托: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个人生活的她与他,需要在暗黑的电影院中经验光影里的激情与华丽;现实中,那青年女子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戏院前排一角,凝望前方,远处对角,一位青年男子坐在后排,也在看着前方,或许,两个孤独生命的距离就是这样,于是不知不觉中,周遭的墙倾侧了,这是地老天荒的暗示,抑或是对忠于自己生命感觉的她与他的默默支持?或许他们的故事不日公映。

 

余话

 

    第一次看庞智筠的编舞作品是《星期一(雨)》,那是二○○六年「香港舞蹈节」香港三大舞团揭幕演出《轮舞曲》中的一个项目。她代表「城市当代舞蹈团」,把写字楼男男女女的想望,化为舞蹈动作,一起动就有不凡的气度,使我为香港舞蹈高兴,亦佩服曹诚渊对新人的支持与肯定。这份心,是下一波香港编舞人所需要的。

    看过庞智筠几个作品,觉得她舞蹈动作的把握已很自如,感念也灵动,她的性别意识,反映在双人舞的配搭上,是现代舞很值得讨论的课题。而对现代舞美学的探索,她似乎可以做更多尝试,不过,就套路来看,她是近现代主义,而远后现代主义的。

卢伟力文章:〖轻抚人世零余的心——析庞智筠《全院满座》〗

卢伟力文章:〖轻抚人世零余的心——析庞智筠《全院满座》〗

卢伟力文章:〖轻抚人世零余的心——析庞智筠《全院满座》〗
《全院满座》剧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