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第二届向前看(3)

标签:
舞蹈现代舞现代舞展演周文化 |
第三场北京向前看舞蹈周德演出回到繁星戏剧村的一号厅举行,5月17日晚的剧场里坐得满满的,许多观众都观看了第一场和第二场的演出,被节目的活泼自由吸引住,便继续前来关注第三晚的表演了。
当晚的演出可以说是一次各地大学的作品汇演,七个节目分别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舞蹈毕业生,他们有些是将于今年六月毕业,有些毕业了才不过一到两年,足以代表各大学培养出来的,最年轻一代的舞者风范。
我觉得作品中视觉上最为有趣的,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星期二》,一支由舞蹈系老师常肖妮编创,一男七女共八位学生演出的群舞。开始时男演员坐在舞台后方一个马桶上,像是‘便秘’什么的,然后舞台前方出现一群戴着兔子头套的女舞者,时聚时散,更跟坐在马桶上的男孩跳起舞来。这绝对是一支‘无厘头’的作品,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那群活在男孩想象中的兔子代表着什么,可是整个舞台的灯光,音乐配合着马桶和一群兔子,效果是出奇地迷离虚幻,犹如带领我进入一个童话世界,一切不可以以常理侧度。
天津师范大学舞蹈系毕业的王迪自编自演了一支独舞《刺猬的优雅》,作品中她用透明的保鲜纸缠绕全身,舞动的时候,保鲜纸一缕一缕地脱落,露出形似赤裸的身体。王迪的动作设计不算繁复,静静地,脸上还带着优雅的笑容,可是我在观赏舞蹈的时候,看着舞者身上不断卸落的犹如皮肤般的保鲜纸,心里无由地感到一种凄凉。
北京舞蹈学院08级编舞班的崔爱敏、赵雪、许靖、庞峰功四人联合编排的《课桌》以著名的音乐《帕格尼尼狂想曲》为灵感,以群舞的形式表现莘莘学子面对学校功课的压力。舞蹈以群舞的场面调度为主,崔爱敏饰演那个可怜的读书女孩,被八位穿着黑衣的神秘人操纵,在一张课桌上折腾得翻来覆去,也把耳熟能详的音乐玩出一点新意。
去年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编舞班毕业的九位同学,今年从新走在一起,集体编排和演出一支群舞《黑暗使者》。强劲的节奏,潮流的舞步,虽然因为彩排时间不足,跳起来有点凌乱,不过据其中一位参演者金姗姗说,她们一班同学毕业后,各自面对生活的压力,却还是坚持走在一起,以舞蹈来“打破胆怯,打破黑夜”。这种精神,还是让我感动的。
第三场演出中,有三支双人舞,都同样展现了两个不同个体在茫茫人海中若即若离、若近若远的无奈和苦涩;不过三支舞蹈风格各异,品味之下,才发现每个人的人生轨迹虽然雷同,却还是可以各自活得精采多姿。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团员赵知博第一次面向观众发表作品,她的《遇见》以相对戏剧性的舞台手法:舞台一方是女子躺在温馨的室内沙发上,另一边则是男子徘徊于代表室外街角的街灯之下,而男女双方却在如梦如幻的情况下,先后三次碰面,展开了三段或轻柔或缠绵的双人舞。这是赵知博第一次编舞的作品,在舞姿和动作设计上,显得比较保守,但作为知名表演舞蹈家迈出编舞的脚步,这一步迈得够远了。
台北国立艺术大学的王柏年和陈宜庭合作编排和演出的《一点距离》,则集中于以肢体动作展示两个人之间的无可逾越的距离。男女双方开始分别坐在两张椅子上,椅子越来越靠近,可是身体的反应却是越来越疏远,最后发展成带点暴虐色彩的双人舞蹈。这支舞蹈处理得相对内敛,动作和感情变化细腻,可以让观众细细品尝。
也是来自台北国立艺术大学的陈宏菱编排的《同栖》是当晚获得掌声最多的舞蹈。她在这支双人舞中,和男舞伴各自穿上一条红裙子,红裙子既是服装,又是道具,而两人便在裙浪之中,上演一段分分合合的舞蹈。这支舞蹈的成功,一方面是动作设计精巧,演员合作纯熟得丝丝入扣,另方面红裙子的运用又能别出心裁,据陈宏菱介绍说,红裙子的灵感是来自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和梁朝伟在走廊中相遇,背后一幅鲜红色的窗帘,铺天盖地地预兆着两人间的心境波动。电影中的视觉震撼,被编导转化为舞台上的一段充满动静对比,和对抗张力的男女双人舞。我倒希望王家卫有机会亲自来看看这支《同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