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舞中的道具运用(3)

(2010-09-27 17:09:09)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3·道具的象征性

自二十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建筑界在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主导下,开展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美学观念。这种审美哲学以其简约而精致的设计,一方面帮助节省物料资源,一方面提升人类的纯净品味格调,旋即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更进而影响了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成为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标志。

现代舞蹈的出现,也受到现代主义中“少即是多”的美学观念影响,力求在舞台上建立一个纯净而精致的肢体世界。过去在巴洛克、洛可可或浪漫风格的古典舞蹈中所追求的,充满装饰性的服装、布景和道具,在现代审美眼光中,成为浪费、多余而毫无价值。今天中国许多歌舞节目中的演员和主持人,往往穿戴得像花瓶般过于夸张,便会被视为‘老土’;在香港,我们还会以一个‘娘’(发上声)字来做形容。

现代舞蹈奉行“少即是多”的审美观念,要求舞台上出现的每一件服装和布景,都有其重要性和目的性。道具的设计和运用,更是如此。一般来说,编舞家们希望把舞台上出现的每一件道具,都能充分利用起来,成为舞蹈演出的一部分,因此出现了功能性的运用道具方式;可是道具在这一功能层面上,只成为了舞蹈中的一件用具,目的是凸出演员的技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比如中国传统中的红绸舞中的红绸,飞舞起来,眩人耳目,也展现了喜气洋洋的感觉,但到底红绸这件道具本身代表了什么?红色绸子有什么意思?却没有人会去深究。同样理由,马戏团里小丑手中抛掷的小瓶、小球,杂技班里演员头上顶着的碗、脚上转着的缸,舞蹈《红与黑》中的红扇、甚至整体剧场中的许多奇形怪状的道具,总之是要让人看得新鲜有趣便可以。

作为带有哲理性的现代舞,对道具运用的要求,却并不停留在单单功能性的层次,而更着重于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如果舞台上出现了一件道具,在高层次的现代舞创作中,不是让演员拿着这件道具翻来覆去,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而是希望借着这件道具,带出某些舞蹈作品中需要阐述的理念。

中国传统舞蹈和戏曲中,运用过许多道具,其实每种道具,如果细心推敲,都有着十分强烈的象征意义。比如舞蹈中的‘剑’,代表男性的刚强气概,甚至剑的外形是一种对男性阳具的模仿,在高层次的艺术体验中,‘剑’对‘阴阳’中的‘阳’的象征意味,实在是不言而喻的。

同理,舞蹈中的‘扇子’,其实充满对女性身体,尤其是女性阴部的指涉。在早期中国古典舞蹈《春江花月夜》中,陈爱莲拿着羽毛扇子轻移玉步,曼妙无边地挥、洒、张、合,表面上是展现女性的安详柔美,而在对舞蹈更深层次的阅读中,观众却可以感受到那女性极具魅力的感性和性感,其实都呈现在道具‘扇子’的张开、闭合和轻微的颤抖里。

只不过在今天许多中国的舞蹈创作中,缺乏了对道具象征性方面的阐析和思考,只看见演员拿着‘剑’,拿着‘扇子’,或拿着其他各式各样的道具,做着各种龙飞凤舞的姿势,好看是很好看了,却总像是小孩拿着大人的用具,使尽气力地在狂舞,却搔不着痒处。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