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卓燕的《五十年不变:舞照跳》

标签:
舞蹈现代舞现代舞展演周文化 |
第七届「广东现代舞周」首场演出《五十年不变:舞照跳》原来的名字是《日记VI:谢幕……》,是香港舞蹈家梅卓燕一系列独舞晚会中的第六台作品,于去年11月6、7日香港文化中心剧场首演,受到香港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大公报记者钟丽明特别访问了梅卓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舞蹈家创作心态,写了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我把去年在大公报上的文章找出来,转载于博客上,让「现代舞周」的观众阅读后,以之参照,可以更深入了解《五十年不变:舞照跳》背后的心路历程。
香港大公报专访:钟丽明报导
相隔了十年,梅卓燕才再自编自跳独舞作品,今次的作品题为《日记VI.谢幕……》,不禁令舞迷以为她想告别舞台。但「谢幕」对于一位演出者,有着很多特殊的意义。一生与舞蹈画上等号的梅卓燕,三十年的舞蹈生涯,遇过无数的人与事,未来会怎样,没有人能预测,何不在当下向想答谢的人道谢,只因她珍惜一切,珍惜现在。
梅卓燕推出今次新作,不介意向人透露年龄的秘密,坐在文化中心一张舒适沙发上的她,怎样看一点也不像五十岁,那双圆大深黑的眼眸,那清爽的短发,依然神采飞扬。她说:「我不觉得告诉别人年龄有什么问题,就如我觉得人肥也是没所谓的,瘦不是唯一美的标准,这个社会太扭曲,大家应正视生命的正能量。」
「谢幕对于一个演出者来说,是一个奇怪的阶段,若谢幕时观众反应热烈,演出者感觉到观众的支持,无论创作过程如何辛苦都觉得是值得,那一刻,会忘掉了所有的苦。」梅卓燕解释着作品最后用了「谢幕」的真正原因:「到了这个年龄,不知道还会否跳下一场,要看还有没有人请你去跳,自己有没有精力去跳,我怎会告别得到舞台呢?但未来没有人可以预测。就如翩娜.包殊,十日前仍在谢幕,过了五日知道患癌症,五日后已离世。」
翩娜.包殊离去的消息,对她今次舞蹈日记的创作确实带来影响,当时她还在搜集数据,消息传来,令她更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应珍惜每一分一秒。她说:「在人生中不同的关键时刻,会遇上不同的人,与我过了一山又一山,过完一桥又一桥,有很多很多人想道谢,包括不同阶段的老师,成就了我今日的人,以及众多的朋友。还记得我离开舞蹈团,以独立舞者身份演出的第一个独舞作品,台前幕后都是演艺朋友帮忙,那时没有艺发局资助。」
来到第六个舞蹈日记,梅卓燕将分享她在跳舞人生路上的感觉,遇到的人与事。今次作品分七部分,其中有一段舞「独步」,也就是为纪念翩娜.包殊而跳。「一九九九年翩娜.包殊的伍珀塔尔舞蹈剧场二十五周年时,邀请我演出了《独步》和《游园惊梦》,去年十一月,我去了该剧场三十五周年节日演出,还与翩娜共进午餐,没想到会是『最后晚餐』,当时窗外忽然下起大雪,就如《独步》中的意境。如今再跳《独步》,感觉好像是为她而写,抒发一种对生命无常、生命的流逝,洋溢着淡淡的哀愁。」
另一段舞「打开了……」则是关于年龄渐大的舞者,「年龄」对于舞者最为敏感,「身体」是舞者的工具,但身体不是金刚不坏,舞者可能会趁年轻将身体用到尽,但另一方面,亦要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梅卓燕说,自己近年身体状况有起有落,现阶段是比较有精力的状况。她说:「《黄帝内经》中,以七的倍数来叙述女性不同的阶段,十四岁开始月经来,三十五岁是身体的高峰,四十九岁是女性很大的关口,这个时间,身体出现很多变化。有一段期间,自己的身体状况突然好像好多方面都敲起警钟,于是我看了很多有关中医知识的书,发现数千年前已有很多养生智慧,令自己现在可回复身体的能量,继续创作。」
在舞作中,梅卓燕说,「会以行动表达我的宣言」,就是相信自己,什么年龄就用什么表达方式,不用去掩饰,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美,一个年长的舞者可能没有青春澎湃的能量,但却有深刻精致的感觉。
梅卓燕十四岁开始习舞,一九八一年加入香港舞蹈团正式展开职业舞者生涯,一九九○年离开舞团成为独立舞蹈工作者,由于场地和资源的缺乏,她有差不多十年时间,主要都是跳独舞,她说:「因为自己一个人去公园或天台就可以练习,但一班人没有地方可排练。」梅卓燕对上一次演出独舞作品,已经是二○○○年的事,这几年间,虽有与其它舞者合作演出,今次再度自编自导自演,她才感到「原来很孤独」。不过,今次她也请来一班好友帮忙,包括文本创作黄大徽、舞台美术伍宇烈、音响设计杨我华、录像设计陈德昌,以及邢亮担任排舞导师等,令她不会太寂寞。
《五十年不变:舞照跳》中的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