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评论态度的三点想法(1)
(2010-05-14 13:00:15)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最近有位朋友来函批评曹诚渊在博客中回复网友的批评时,不够‘诚恳’,不够‘和气’,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而且话说得‘咄咄逼人’云云。
事缘另一位网友不同意曹诚渊在某一博文中的观点,写来一份十分‘婉转客气’的批评,谁想曹诚渊连‘谢谢’都没有一声,便揪着人家评论中的某些观点,连珠炮发,跟那位写批评的网友争论起来。这位朋友看不过眼,便以‘旁观者’的身份规劝曹诚渊要放下自己的成见,要听听别人的意见,就算回话也应该‘随和’,不应该以为自己在推动现代舞方面有功劳,便以权威的身份去‘教训’别人。
曹诚渊并不认同这位‘旁观者’认为回应要‘随和’的观点,竟然在回复时,还是以‘旁观者’认为不能接受的态度,‘咄咄逼人’地跟这位‘旁观者’辩驳起来。因为这位朋友以匿名发表评论,说不定有别的人故意把水搞混,冒着‘旁观者’的身份对曹诚渊破口大骂,几乎变成一场人身攻击,以致讨论失去方向,也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
其实个性化和游离于主流之外的现代舞和现代舞者,被主流观众群体责骂,是家常便饭,如果不是有所坚持的话,早就转行跳大歌舞或当娱乐明星去了,所以我对某些观众在现代舞的演出或讲座中,趾高气扬,不屑一顾地离座,甚至摔门拍桌子的行为,见怪不怪。不过在跟‘旁观者’甚至其他一些网友来回往复的评论和辩驳当中,使我对当今中国舞蹈界的批评和辩论文化有了三点想法,或许也是三个我希望能有所改善的地方。
1·不习惯批评和回应;
2·不习惯批评和回应中的个性化言辞;
3·不习惯用逻辑理性去进行批评和回应。
1·不习惯批评和回应
在中国的舞蹈界里,舞者一般从小在排练厅里接受训练,锻炼得一副好身手,可是却很少像外国的舞者一样,在大学或正规学校里,接受完整的系统文化教育。所以中国的舞者一般可以用肢体做出种种眩人耳目的动作,却很难用文字或语言来跟别人沟通。我认识一些舞者,甚至从来不看报章刊物上对舞蹈方面的评论,更不要说主动去跟别人探讨艺术理论或舞蹈哲学涵义了。
中国的工作体制也钳制了舞者的思想活动。过去几乎所有舞蹈团队都是国家机器,无论舞蹈演员、舞蹈教师、行政和舞美人员,甚至最需要动脑子的舞蹈编导,都只知道‘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听从上级领导的话。任何舞蹈作品出来,要接受观众和人民,尤其是领导的检验,领导和观众有什么批评建议,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来,回去好好修改,务求全中国人民,特别是领导们都能满意。有些歌舞团的编导,为了表示诚意,更到处邀请专家观看节目的排练,收集意见,要把舞蹈修改得天衣无缝,既有艺术性,又有教育性,既有表现形式上的突破超越,又能得到所有观众的赞赏。
就是这样,中国的舞蹈家门一方面在个人修养上,没有充足底气去跟别人深入探讨美学或哲理境界,另一方面作品的功利性强,要通过领导、观众和人民的检验,便只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不能也不敢表达自己在艺术上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了。
常此下来,中国的舞蹈界成了一种现象,便是只有单向的批评。舞者们是被批评的对象,被批评了吗?对批评的内容有不同意见吗?不但不应表达出来,更要表现谦虚,回家好好反省。偶尔有一两位舞蹈家以不太成熟的文字或语言来反驳批评,表达自己的想法,噢!不得了,对长官来说,这是不顾大体,不服从上级领导;对观众来说,这是孤芳自赏,不虚心接受意见。简而言之,在中国舞蹈界的官场文化和市场文化来说,够胆跟长官和观众们有不同意见,并回应批评,这叫做‘驳嘴’,是不被容许的!
可是如果真想中国的舞蹈有所进步,长官和观众的意见,叫做‘旁观者清’,自然十分重要;但舞蹈家们身处创作和演出的第一线位置,对舞蹈作为艺术的规律发展,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如果面对批评,舞蹈家们不能勇敢地平视长官和观众,不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并为属于自己所长的这门艺术展开争论,则中国的舞蹈艺术便只能被长官和观众们招来推去,原地踏步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长官和观众也不习惯看见舞者对批评的回应:“我批评了你,你怎么可以‘驳嘴’呢?”他们不知道,就是因为舞蹈家能够跟批评的人们平等交流,面对批评时积极回应,批评者又可以对舞蹈家的回应再作回应,如此反复多次的对话当中,才能够逐渐厘清迷思,最后结果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的舞蹈艺术才真正有了促进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