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现代舞团在美国交流

(2009-10-20 11:15:52)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星期四)晚上7点半,也就是中国北京时间10月16日(星期五)早上7点半,我终于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里,观看了由广东现代舞团及美国玛格烈珍科思舞蹈团(Margaret Jenkins Dance Company)联袂演出全版《换日线》。玛格烈珍科思舞蹈团的艺术总监玛格烈.珍科思和我是老朋友了,她曾在1997年来过广州教课,并和我商谈两个舞团的合作可能性;可是当时我跟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团长杨美琦为了艺术上和行政上的权力职责问题,闹得很不愉快,所以无法好好跟进和珍科思方面的合作事宜。我在1998年决定离开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后,以当时舞团的混乱状态,更无法承担更多的对外交流,整个合作计划便耽误下来。

2004年我回到广东,重新改组舞团的行政制度,并把舞团易名为广东现代舞团,才再跟珍科思接触,商讨合作计划。珍科思为此在2007年和08年两度前来中国考察,认识了舞团的艺术总监潘少辉和执行艺术总监刘琦。在珍科思、潘少辉、刘琦三人的倾力协调下,把中美两国舞蹈家的合作作品《换日线》,正式推上舞台。所以对于《换日线》这个中美合作项目来说,我只是开了个头,实际拍板决定的人,是潘少辉,而真正投入创作、排练和演出的,却是刘琦和舞团的舞者们。

这次中美合作也遇上一些困难,尤其是碰到全球性的金融海啸,美国经济掉进低谷,珍科思舞蹈团方面为了这个项目尽出九牛二虎之力,却仍然未能如愿筹到足够款项,只能支持广东舞团的一半舞者前赴美国演出。我从来主张舞团应该行动一致,不赞成把舞团切割,分成两半各自工作,这对舞团演员的凝聚力会有不良影响;无奈这次情况特殊,美国方面盛意拳拳,我们也不能因为款项不足,而放弃一次重要的合作交流机会。几经考虑下,我们结果还是把舞团分成了两半,一半由刘琦领导,参与《换日线》的演出创作,另一半则由潘少辉负责,参加同期举行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和台湾的关渡艺术节。

去年年底,玛格烈珍科思舞蹈团的八位舞者来到广州,和广东舞者们合作完成了《换日线》的部分舞蹈段落。我因为事忙,错过了两个舞团在广东省歌剧场的试演专场,而这次中国舞者在美国跟珍科思舞团的合作演出,我便无论如何都不能再错过了。

我在美国当地时间星期三(9月14日)晚上十点多抵达蒙特克莱尔的下榻酒店,刚好中美两国的演员在剧场彩排完毕,齐聚在酒店的酒吧里闲谈休息。我突然在演员面前出现,自然欣喜扰攘一番,却惊讶地发现李翩翩、回广磊、陆雅慧、张寅文和谭远波都满嘴英语,跟美国的舞者们聊天聊得热火朝天。我很感兴趣,躲在一旁偷听他们的谈话,都是些生活小节——去那里买东西啦,有些什么好吃啦,身体那里疼啦,应该怎样医疗打理啦。难得美国的舞者们都特别耐心和中国的舞者们沟通,而我们一班舞者也表情手语十足,配合着不太完整的英语,竟然一一过关,皆大欢喜。

我十分惊奇,恍然记起,原来在我抵达美国之前,我们的舞者已经在美国生活工作了五个星期。他们每天跟外国人打交道,怎样都要运用一点英语,五周下来,成绩真是相当不错。其实我们中国的舞者们都在学校里学过英语,却很少机会跟外国人直接交谈,以致英语成了书本里的词汇而没有了生活功能。许多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满脑子课本里学回来的英语单词,却无法把它们串连,并清楚地说出口来,只剩得脸红耳赤干着急。我认为,我们这次和美国舞团交流的最大收益,可能就是舞者们可以放胆开口说英语了。

11月中这班舞者回到广州,大家可以认真考验他们的英语能力!

广东现代舞团在美国交流

排练前跟演员们在后台合照

左起:巡演经理兼翻译小米、前来探班的黄振邦、陆雅慧、

回广磊、李翩翩、我、张寅文、刘琦、谭远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