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充满悲剧感的《那一年、这一天》

(2009-10-17 02:43:08)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桑吉加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编排的《那一年、这一天》已经在9月25、26日于香港的葵青剧院上演,许多朋友观看后都感到节目非常精彩,首先是演员们的身手灵活,动作设计巧妙,加上舞台的布景运用——两块墙板的不断移动,演员游移穿插于变化的、被切割分解的空间之中,形成一种丰富却不安定的视觉效果。这个七十分钟的作品,给人感觉如天空的云彩变幻,又如长江大河,流水激荡,丰沛而莫可预测。

正是这种舞台上毫不间断的跳跃变化,向观众诉说着编舞者桑吉加的汹涌内心情绪。许多观众可能目眩于舞者绚丽灿烂的动作表演,或震慑于作曲家李劲松的充满力度节奏的音乐,演出过后,只是觉得演员和音乐‘好劲’,却未能领略填塞在整个舞蹈中的一种莫名哀思。

我是在9月26日才有机会观看这支作品的演出,之前虽然看了连排,却因为没有音响和投影等环节配合,所以只有个大概印象,但已经觉得舞蹈透现着一股浓烈的悲剧感;终于观看了《那一年、这一天》正式演出,感受的却是编舞家把他的灵魂和回忆,坦然地赤裸在舞台上,让我窥见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哀伤!

可能因为我熟悉桑吉加的关系,我感觉在《那一年、这一天》里,桑吉加对整个舞蹈的处理跟他的前作,如雷动天下的《无以名状》和广东现代舞团的《火柴人》都很不一样。《无以名状》和《火柴人》中也是充满变化多端的动作设计,可细心观察,两支舞蹈里,演员动作的能量指向都基本是四方八面发放,展现了编导对身体内在的压抑,发展为对现存生存环境的抗争,所以《无以名状》和《火柴人》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愤懑的无奈感。《那一年、这一天》却看见演员发出的力度不纯是愤怒地往四方投射,却多了一份观照自身的内敛。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演员张蓝匀的一段短短独舞,她的身体关节寸寸俱断,挣扎着从舞台一边挪动到另一边,当然演员在演出这段舞蹈时,精神只是集中于身体的每一寸肌肉如何发力和反应,可无端让我想起多年前的桑吉加,和更遥远年代之前的那个曹诚渊,曾经关节受伤却又坚持在舞台上演出的日子。

最后一段由邢亮单独表演的舞蹈,动作颠扑抖动,像是一位老人家,连站立都要花费许多气力;背后的道具墙上投放着其他演员的脸面表情,有笑脸、有哭脸,每一张脸都被扭曲变形了,像是回忆中的模糊不清,而整个《那一年、这一天》就在如此孤独的氛围中结束。

我已经决定,在明年一月把《那一年、这一天》带到北京上演,让内地观众也有机会一睹这部成熟丰满的作品。

充满悲剧感的《那一年、这一天》

充满悲剧感的《那一年、这一天》

充满悲剧感的《那一年、这一天》

《那一年、这一天》剧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