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周年雷动天下献礼演出《一桌N椅》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雷动天下将于9月25日在北京海淀剧院公演经典剧目《一桌N椅》,这部舞剧是我、李捍忠和马波在2000年合作编排的作品,当时由北京现代舞团演出,其后在2005年我和捍忠及马波离开北现,便一直丢下了这个作品。直到年初接到文化部的通知,希望舞团能在10月1日国庆前后演出一台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的节目,想来想去,觉得《一桌N椅》无论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比较合适,便报上文化部,经过审批后,成为六十周年国庆舞蹈演出的其中一台节目。
2000年首演《一桌N椅》的时候,我写下了一些类似“编导的话”发表在场刊中,很好地阐述了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动机和概念,现在回头重温一遍,还是感到有一定的说服力,把文字转载在博客里,让没有机会来看演出的朋友可以凭之猜测这个《一桌N椅》是怎么一回事。
曹诚渊文章:关于《一桌N椅》的创作动机和概念
中国传统戏曲,发展至京剧形式,成为表演艺术中最精练的身体语言:从最丰富的面谱造型,到最简单的舞台装置,都深得抽象艺术神韵。「一桌」「两椅」是中国传统戏曲里的唯一布景,足以代表故事中的一切场景,也是复杂内容和朴素形式的高度统一。现代舞,追求的正是以朴素的身体形式,去表达复杂的思维内容。舞剧《一桌N椅》袭用了传统戏曲的手段和精神,至于内容和形式,编舞家们总要别出抒机。
节目的结构分为九个‘场景’和五个‘过场’:
九个‘场景’分别以中国不同的地方戏曲音乐为灵感出发点,表达人生中各种悲欢离合的情绪和情景。据统计,中国有一百多种能自立门户的地方戏曲,每种戏曲的唱腔和表演各有风格。《一桌N椅》挑选了最具特色的八个剧种(京剧、越剧、秦腔、豫剧、粤剧、潮剧、二人传及黄梅戏),撷取其中精彩的剧目唱段,而每一唱段代表了一种人类关系的特殊处境,包括:相认、结拜、送别、思亲、聚义、重逢、复仇、殉情、团圆,演员便用纯粹的肢体语言,和简练的桌子椅子道具,来表达不同的人类关系情景;
五个‘过场’则分别以戏曲里的五个基本功法门(手、眼、身、发、步)命名。传统戏曲里的五个法门是前辈们经过精心提炼出来的肢体运用方法:手是做手、眼是眼神、身是身段、发是水发(头部动作)、步是步子(腿步和脚部动作),通过这五种功法,完整地把整个人体调动起来。《一桌N椅》里的五个‘过场’,以手、眼、身、发、步为出发点,其实都在探索人类身体和空间节奏的关系,里面没有什么预设的情景和情绪,所用的音乐则以经过剪辑的曲牌音乐为主。
虽然灵感来自中国戏曲,《一桌N椅》在形式上却要跟传统拉开距离——金属的道具、时尚的服饰,编导有意不用任何传统戏曲套路的动作设计,演员则以旁观者的心态和爽脆利索的身手,去演绎一段段毫不相干的故事,有如不明来历的一群人掉进了一个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时空里,只能一边以心灵去品味个体与周围格格不入的荒谬感觉,一边又必须以理智去思考并解读经过裂变后的新颖环境。这种对传统的颠覆,其实时刻都正发生在现代人的现代都市生活中,需要我们的心灵与理智并用,方能真正切入并享受‘现代’所带来一切变革后的荒谬和新颖。
《一桌N椅》的更深一层意义,在于它挑战着我们思维上的固定模式。犹如古典芭蕾之于西方观众,传统戏曲对中国观众来说,已经成为一种集体回忆和经验——某一段音乐,对应着某一个场景,而场景中的服装、道具、演员形象和表演方式,几乎成为不能被替换的文化符号。中国传统艺术经过前辈们的千锤百炼,达到无可逾越的精练境界,也同时为我们设定了许多欣赏事物和考虑事情的审美心理框架,使我们的创作和欣赏趣味无可避免地在既定的框架里兜兜转转。《一桌N椅》的创作者便为自己设定一个框架——传统戏曲音乐,再挑战自己能否从框架里跳出去。对观众来说,能否跳出传统戏曲套路的欣赏习惯,而以全新的眼光来看舞台上的演出,也是一个挑战。
《一桌N椅》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