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25)

(2009-09-07 10:18:16)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城市当代舞蹈团的十周年,我新上任艺术总监,同时又兼顾内地的现代舞教学发展,却刚遇上中国风云动荡的一年,影响至香港社会人心浮动,而内地艺术界也充斥着压抑阴郁的氛围。我心系两地,自然倍感工作上的压力。

犹记得1990年初,城市当代舞蹈团被邀请演出于香港艺术节,我认为可以让香港与内地的现代舞合作,也借此提升两地舞者的士气,于是开出一台新编舞码,名为《岛与大陆的梦》,内容除了由城市当代舞蹈团及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专业班演出外,还有一支我准备为两个队伍共三十位舞者编排的作品《鸟之歌》。可是在申请广东舞者到香港的手续里,不知道什么原因,迟迟未能获得批准,后来更被告知广东班里的学员不能出国。没有办法,演出还是要继续,最终《鸟之歌》的第一版由城市当代舞者独自担纲于香港艺术节中上演,虽然获得观众的赞赏,但在我心中,总是留下遗憾。

有感于内地情势不利于现代舞发展,在九十年代初,我免不了把主要精力投放于广东现代舞班,对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来说,曹诚渊其实是个不称职的艺术总监,因为许多时间在团里见不到这位艺术总监的身影。不过,面对危机,有时应付得宜,往往可以转‘危’为‘机’,而且我在大学里念的是工商管理,比较擅长如何分析情势、调动人才和分配资源。我默察香港在九十年代的舞坛局面,其实有很大发展空间,主要在于香港的年青舞蹈人才已经趋于成熟,两点原因如下:

其一,香港专业舞蹈在九十年代初,已经发展了整整十年,其中城市当代舞蹈团和香港芭蕾舞团建立于1979年,而以表演中国民族舞蹈为主的香港舞蹈团则建立于1981年,三个舞团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情况下鼎足而立,撑起了香港专业舞蹈的一片天。初期稍嫌青涩的年青舞者经过十年的专业训练和经验,已经有了大家风范。其中最优秀的几位,更显露编舞创作方面的兴趣,包括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员潘少辉、香港舞蹈团首席演员梅卓燕、和在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担任舞者的伍宇烈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离开专业舞团的演员岗位,成为独立的编舞者。

其二,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于1984年成立,到1988年第一批学生毕业,其后每年都有不少受过专业训练的年青舞者投身社会,当中最具实力的,可以加入香港或外地的专业舞团,但也有选择走自己的路,发展成为极有个性的独立编舞和舞者;而幸运地得以加入香港专业舞团的毕业生,因为具有正规编舞训练底子,也在舞团的创作中,多所建树,早期显露编舞潜质的香港演艺学院毕业生包括余仁华、王廷琳、马才和、严明然等,在今天已经成为香港舞蹈界的中流砥柱。

1989年我新上任艺术总监,立刻替城市当代重新划定艺术路线——挖掘、培养、发展香港本土的年青编舞家。而且因为我本人也喜欢编舞,了解创作中需要的自由和自主性,所以每次邀请新人编舞,都不会有任何风格或题材上的限制,更尽量不去发表除鼓励之外的其他主观意见,免得影响年轻人为了迎合我这个艺术总监,而把作品磨成另一个曹诚渊风格的舞蹈。

许多现代舞的观众可能难于理解这种艺术路线,因为现代舞讲求个性,而一般现代舞团便是要展现舞团艺术总监的个人风格,比如玛莎格兰姆舞蹈团演出的是格兰姆风格的舞蹈、默斯坎宁汉舞蹈团演出的是坎宁汉风格的舞蹈、皮娜鲍什舞蹈剧场演出的是鲍什风格的舞蹈、云门舞集演出的是林怀民风格的舞蹈,而偏偏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的却不是艺术总监曹诚渊风格的舞蹈!

不过,城市当代的艺术路线悄然改变,并没有引起香港观众的惊异,因为在前一个十年里,舞团便一直演出不同编舞家的作品,从最早期团员们各自既当编舞又当演员的「民主混沌时期」,到文汉扬引进经典芭蕾作品的「芭蕾革命时期」,到邀请国际编舞家百花齐放的「多元变化时期」,到由黎海宁、彭锦耀和我的作品当道的「三头马车时期」,发展为如今的高举香港本土年青编舞家作品的「本土发展时期」,可以说一脉相承了建团之初的开放包容精神。

自1989年至1995年的六年间,挖掘、培养、发展香港本土年青编舞家的艺术路线卓有成效,一批年轻充满朝气的编舞家占领了香港舞台,并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编排了许多出色的舞蹈作品。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25)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25)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25)

 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1990年版的《鸟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