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2009-05-26 10:47:17)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周的节目里,占有14支舞蹈,也就是近三分之一的作品是由在职的专业舞者和编导们创作的,我称呼这些作品为‘专业类型’创作。

可能大部分人会认为‘专业’便是质量的保证,现代舞展演周里的专业舞者的作品肯定便是最优秀,最有看头的节目;我却常常认为,什么是‘最优秀’或‘最有看头’,其实都因人而异,非常主观。可能某一位观众跟表演者是好朋友,则无论作品好看与否,那位观众都会看的津津有味。尤其是现代舞展演周这种汇演性质的节目里,观众来自四面八方,各有捧场目的而来,更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优秀’和‘有看头’的标准。

所以我不会随便把‘专业类型’创作定性为‘优秀’或‘有看头’的作品,反而我从今年的‘专业类型’创作中,看见一个可喜的现象,便是专业舞者的创作,在形式和手段上显得更大胆,更愿意突破常规。

我能够理解,一般专业舞者来参加展演的心态,跟在校的老师学生和独立舞者们的心情不一样。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带来的是‘学院类型’作品,总有着‘学校作业’的味道,而一般独立舞者们,以业余的时间编舞跳舞,当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作品的时候,免不了患得患失,总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可是一直在舞台上演出的舞者,平时尽多机会在舞团的节目中表现自己的技术和形象,当有机会自己进行创作的时候,便尽其所能,做一些跟平时演出不一样的尝试。

今年十四个‘专业类型’作品中,台北越界舞团张晓雄编导的《秋歌》展现两男一女之间的纠缠情欲、战友歌舞团赵明编创的《无言的战友》展现一个军人和一条军犬之间的生死情谊,雷动天下的演员刘畅编排独舞《谁》,则展现了但凡年青人都曾有过的对梦中人的缱绻情怀,这三个节目均有着圆熟的动作设计、细腻的感情铺排,加上舞者专注而高难度的演绎,拿到任何场合都会吸引观众。不过这几个节目太多舞团常规节目的影子:感性、流畅、充满技术性动作的展示,虽然有着质量保证,但同时有着一定的创作模式,也故此没有带来太多形式或内容上的惊喜。

其他作品给我的感觉,是颇多创新之处,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在创作的道路上,我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对那些敢于创造的人,我还是要向他们致以衷心敬意。

陶身体剧场的陶冶编排作品《素》,以最简约的动作,进行一场对身体的膜拜。整个三人舞蹈就发生在三个定点光圈中,视点集中,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和荟杂的情绪,与其说这是一支舞蹈,不如说它是一场宗教仪式。

歆舞界表演实验室的史晶歆编排的《圆明园》,是一支舞者、乐手和录像投影三者间的对话。舞者被包裹在一个蚕蛹般的服装里,乐手躲在一片长条白色幕布之后,幕布上投放着瞧不分明的圆明园景色投影,似乎牵连着某一段国家与个人的历史情怀,而一切却又欲言又止。

北京现代舞团的施晓娟编排的《独舞》,把一段简单的独舞,重复跳了三遍,第一遍面向观众,第三遍背向观众,而当中的一遍虽然是个变奏,但调子、节奏和情绪还是没有任何改变,整个舞蹈灯光是黑乎乎的,要求观众瞪着眼睛很努力去看,才会看清舞者在做什么。观众看得有点累吗?才二十分钟的舞蹈,真的累了,闭上眼睛休息一会,也可以是欣赏舞蹈的一种方法。

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邢亮带来他自编自演的独舞《一切随风而去》,只是短短六分钟的舞蹈,身体在极动和极静之间来回往复,灯光先后三次在舞蹈极致的时候,突然熄灭,再亮时,舞台上有另一番人事景致。一般要看酣畅淋漓、展现舞姿的观众,可能感到舞蹈断断续续的,让人一头雾水,可是我从中看见邢亮借鉴了中国泼墨山水画里的‘留白’手段:舞在眼前、意在舞外。在明暗对比的舞蹈停顿之间,无限扩宽了舞台的想象空间。

                                                          (待续)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秋歌》剧照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无言的战友》剧照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谁》剧照

 

《素》剧照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圆明园》剧照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独舞》剧照

 

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7)

《一切随风而去》剧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