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5)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周里,有来自六所大专院校的舞蹈班,呈献他们在学校里的编舞作业作为参与演出节目。六所大专院校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及天津音乐舞蹈学院。其中北京舞蹈学院除了编导系的学生外,还有音乐剧系的学生,所以实际上共有七个大专团队参与了这次展演活动。
如果单以艺术水平来看,北京舞蹈学院的作品无疑显得最是成熟。原因一方面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硬件如教室、排练厅、图书馆等设备完善,而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前,已经有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再经过层层考试筛选,整体实力肯定比其他地方的舞蹈学校学生们来得优胜。
因此,在过去颇长的一段日子里,许多地方舞蹈学校都唯北京舞蹈学院马首是瞻,不但主课老师必定聘请北舞的毕业生担任,连课程设计都希望紧跟北舞的步子,每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舞码,成为全国舞蹈学校的翻版对象。我所知道的,连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中国舞系,也聘请北舞的老师前来教课,更不要说其他香港业余舞蹈学校的老师,每年都要趁暑假到北舞学习几个作品,连音乐带服装设计都带回香港,作为来年的教材之用。
当然后果就是,翻版货永远及不上正版货。这在传统舞蹈方面情况还好一点,因为传统舞蹈有着既定成规,掌握了一定的规矩方法,刻苦训练,未必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所以为什么传统芭蕾虽源自法国宫廷,却能传遍世界,俄罗斯、丹麦、英国甚至美国等地都早已超越法国,成为当代的芭蕾舞中心。如果将来中国的古典舞或民间舞的训练和创作中心也可以多极化,可能也会是中国舞蹈界之福。
可是教授充满原创意识的现代舞时,只懂把别人的一套搬过来作为教学内容,则出来的结果,肯定跟正版的现代舞相去很远。数年前,我被邀请到地方教课,抵达的第一天,学校的老师便跟我说,他们也开始跳现代舞了,然后让学生跳了一段从录像带里拔下来的,由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王玫编排的节目‘我想我要飞翔’,还要让我‘指正’。我只能跟他们说,他们跳的,不是现代舞,只是一些从录像带里翻出来的舞蹈,先不说版权问题了,学生也只是模仿动作,完全不了解舞蹈的理念和动机,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现代舞是编出来的,不是抄出来的。
今天在中国许多地方舞蹈学校的现代舞课程里,还是见到不少抄袭和模仿痕迹,最终体现在汇报的表演作品,总是看见许多《我想我要飞翔》之类的影子。可以想见,我对今年各个地方舞蹈学校申报演出的作品,其实满怀戒心,不希望看见太多北京舞蹈学院的翻版节目。
可喜的是,从这次现代舞展演周的学校汇报作品里,明显地看见学生们有了更多的个性和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在老师肖向荣的带领下,一直都希望跳出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窠臼,走出自己的道路。今年学生们呈献一支由老师常肖妮编排的舞蹈《一切之后》,根据节目文字介绍,「灵感来自鲁迅的《狂人日记》,从小说中关于人吃人的现象中体味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荒诞和丑陋的关系。」文字介绍中强调这支舞蹈体味的是「旧时代」,而据我看,这「旧时代」三个字也就是为了学校通过而加上去的,因为学生们在舞台上展现的,给我的感觉不是「旧时代」,而是活生生的,他们自己周围的环境!
我不太熟悉北京舞蹈学院的音乐剧系,不知道其教学方式跟编导系有什么分别,从演出来看,学生们有着相对全面的,包括舞蹈、戏剧和歌唱的训练,带有百老汇式的歌舞剧风格,因此更着意于冲击性地向观众表演,多于表现自己的内在感情。作品是由老师史晶歆编排的《空城》,展现「这是一个拥挤的城市,这又是一个空寂的城市,人们在碰撞与嘶吼中。决出最终的胜负,成为城市里新的主人。」在中国的舞台上难得看见能够兼顾形体和声音的艺人,这帮学生能歌能舞,又能做戏,前途因此未可限量。
北师大舞蹈系和北舞音乐剧系演出的都是老师的作品,而常肖妮和史晶歆又是相对成熟的舞蹈家,有趣的是,她们这次虽然带着学生前来参加演出,却不约而同地选了个不属于学校的名字:北师大舞蹈系的学生们叫做半夏舞蹈工作室,北舞音乐剧系的学生们则以歆舞界表演实验室的名义演出,似乎展现了他们独立于院校舞蹈之外的一份雄心壮志,也在此祝福他们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切之后》剧照
《空城》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