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作品《回声》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广东现代舞团在3月27及28日于小剧场里演出了刘琦的最新创作《回声》。我最近因为一直在北京紧盯跳格北京舞蹈录像节和北京现代舞展演周的筹备工作,所以没有机会观看《回声》的排练,终于在3月28日那天大清早从北京飞到广州,赶上了下午三点钟的一场演出,而《回声》过后,我不能不说,刘琦的舞蹈又踏上了另一个台阶。
刘琦的作品,从来都是非常精致。可能是因为受到古典舞蹈功底的影响,她的动作处理偏向唯美,经过丰沛的敏锐创意,使刘琦的舞蹈,在形式上显得连绵不绝,一波接一波,让观众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感觉。
不过,过去刘琦的作品题材总是从写实出发:《凄凄长亭》的男女之情、《暗战》的敌友难分、《飙城》的城市高速发展、甚至一些抽象的作品如《纹》描写的水光涟漪、《临池》刻画的书法笔锋,都有着具体的模拟对象。所以更确切地形容刘琦过去的舞蹈作品,是一种具象内容的抽象外化,也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必由之路,能够像刘琦那样做到变化万端,已经是许多艺术家们穹一生之力而不可得的境界。
在《回声》中,不知道刘琦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自我挑战了一把,这次她要演绎的不是生活中的具体情状,而是本身就是充满意象隐喻、色彩缤纷又难以捉摸的中国当代伟大诗人北岛的诗歌。舞蹈《回声》发源于北岛的诗歌作品:《夏季指南》:
北岛的诗歌,意有所指,可是所指的对象,却在层层文字提供的意象之间,若隐若现:隐身的匠人、金箔、大海、船只、夜色、灯、水晶、鸥群、耷拉的羽毛、峭壁、手风琴、古堡等组成了一幅庞大的意象拼图,让念诗歌的人漂浮在朦胧的意象海洋里挣扎,并只能靠自己去找获最终的陆地归宿。
我看刘琦的《回声》,正是奋勇地抛开了一切可以凭借站稳的生活具体内容,一头扎进那漂浮不定的诗人世界里;而舞台上,呈现的便是幕幕惊涛骇浪,演员时而是海浪和海浪中的不屈之灵,时而是鸥群和散落天边的孤雁,时而是闪耀的水晶、时而是耸立的峭壁、时而是遗世的堡垒;演员们或散或聚,身体和灵魂之间激荡着诗歌里的种种意象。舞蹈在那一刻跟诗歌连接成一体,可是又比诗歌更捉摸不定,因为文字的描述,还是有迹可寻,金箔是金箔、大海是大海、水晶是水晶,可是舞者的身体在掩映挪动之间,几乎同一时间,在观众脑子里形成了金箔、大海并水晶的联想。
《回声》将在今年9月被带到美国,跟美国的玛格烈.珍科思舞团联合公演。珍科思舞团和广东现代舞团于去年10月在广州联合演出了舞蹈家珍科思的作品《换日线》,广获好评。《回声》是中国舞蹈家刘琦回应美国舞蹈家珍科思的作品,《换日线》和《回声》的同台演出,一定会带给美国观众超级震撼,也证明中国的现代舞蹈家们也不须停留在现实主义和写实题材之间,可以以身体和动作能量挑战人类思维想象之外的,那更广阔的世界。
拿了一些李剑扬拍摄的《回声》剧照,登在博客里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