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十)

(2009-03-30 10:20:27)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文汉扬于1982年离开城市当代舞蹈团后,留下艺术总监的位置空缺。当时我和黎海宁算是团里最有创造力的编导,但都感到自己还需锻炼,未足以出任艺术总监之职。可是环顾当时的香港舞坛,根本没有更有资格担当总监的人选;国际上虽然有许多有经验的现代舞蹈家,却没有在香港生活过,也不熟悉香港,要代表一个属于香港的现代舞团来说话,显得不很恰当。所以,几经考虑后,舞团团员一致决定,舞团还是不设艺术总监,却要由我这位舞团团长负责,在世界各地物色不同风格的现代舞编导和老师,前来舞团授课和编舞。

这是舞团的「多元变化时期」,共维持了整整三年,从1982年中至1985年中,我先后聘请了十多位国际有名的编导和老师前来香港跟舞团工作,他们各以一个月至三个月不等,向舞者们倾囊传授他们的经验和创意。那是一段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时日,从不同的老师和编导身上,我发现对身体和动作的不同理解,当中没有对错之分,却各有特色和坚持。每一位老师或编导对演员的要求,都让我从新思考舞蹈的更多可能性,也为我和城市当代舞蹈团铺垫出一个多元发展的未来蓝图。

这些影响舞团发展的艺术家们包括:

林怀民(中国台湾)

哲尔福瑞.柯磊(Geoffrey Cauley)(英国)

吴诸捷(Choo Chiat Goh)(加拿大)

罗斯顿.默尔敦(Royston Maldoom)(葡萄牙)

大卫.彻尔斯(David Chase)(美国)

雷安.孔宁(Leon Koning)(荷兰)

德戈.史桂艾斯(Dougie Squires)(英国)

米卡.贝治斯(Micha Bergese)(德国)

路易斯.梭林奴(Louis Solino)(美国)

帕特丽希亚.瑞恩(Patricia Rianne)(英国)

原文秀(Tina Yuan)(美国)

皮特.蓝穆斯(Pieter Lems)(荷兰)

阿历山大.明斯(Alexanda Minz)(苏联)

培帕.卡邦尼(Pepe Carboni)(意大利)

罗拔.艾特伍德(Robert Atwood)(美国)

在「多元变化时期」的三年里,城市当代舞蹈团的舞者们几乎每隔两三个月便换一种舞蹈风格,演员们的训练,颠三倒四。比如前一位编导要求演员在舞蹈中要完全收紧肌肉,保持身体在高度警惕状态,应付各种舞蹈中出现的突然变化;后一位老师却要求所有演员在舞台上和排练室里彻底放松身心,让动作自然浮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或者前一位老师认为舞蹈应该发乎内心,舞者在演绎每一个动作时,都要伴随着一份真挚的感情;后一位编导却相信舞蹈动作本身已经具备完满的观赏价值,要求演员演出时应该专注于演绎动作,不要附带多余的感情修饰。

种种南辕北辙的舞蹈理念、训练方法和排练手段,开始时确实让城市当代舞者们产生很大困惑。因为不同训练体系对身体的影响,演员们常常不适应,甚至有‘退功’的感觉。我也曾经考虑过是不是应该从不同的舞蹈理念当中,选择一种‘最优秀’的,使之成为城市当代的艺术风格和路线。可是越多接触不同的老师和编导,便越感到舞蹈的神秘诱人和深不可测,如果只挑选其中之一,便真是「拥有了一棵大树,却放弃了整个森林」,对舞蹈团的艺术前景未必是件好事。在跟团员们沟通后,结果还是坚持用多一点时间在舞蹈的汪洋大海中进行探索。

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舞者们的身体状态和思维想象都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在面对不同编导对舞蹈各极其异的要求时,显得从容而应付裕如。从这个时期开始,城市当代的舞者们显得身体更加灵活,思维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舞团建立了一种包容各种流派舞蹈的精神,对其后我的现代舞蹈艺术观的成形,起着最重要的启蒙作用。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十)

罗斯顿.默尔敦的作品《丹娜》(Doinna)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十)

哲尔福瑞.柯磊的作品《芭蕾景色》(Scences de Ballet)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十)

米卡.贝治斯的作品《意大利组曲》(Suite Italienn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