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九)

(2009-03-23 12:14:46)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文汉扬于1981年成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的第一任艺术总监,于1982年离职,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为舞蹈团打下专业运作基础,他的贡献主要在两点:

    第一点是为舞团制定有规律的日常工作程序。之前舞团因为没有艺术总监,我们一批建团团员虽有一腔热情,许多日常的工作,运转起来却显得紊乱。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家广告公司邀请舞团的其中几位演员参与一个电视广告制作,本来说好是工作一天的,却因事故延误,一直工作到第二天的早上。我带着部分演员参与了广告的拍摄,在摄影棚里出来后,累得不行了,赶紧回家睡觉,却彻底忘了还有另一半团员在舞团里等候排练。结果两帮演员为此产生矛盾,一方认为对方不够尊重团里的工作纪律,另一方则觉得委屈,辛苦工作却不被认同。文汉扬上场后,便为舞团制定详尽日程,把排练和演出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发挥出每一位演员的最高工作效率。

    第二点是把芭蕾舞的严格训练要求带进舞团。城市当代的建团团员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不同舞蹈训练的背景,在创作上固然可以凸出现代舞的多元风貌,但在进行排练时,却因为每个人对舞蹈的理解不一样,以致沟通上出现困难,跳起群舞来,说得好听的,是各式其适,而实际上,却是百鸟争鸣,更差点变成群魔乱舞了。文汉扬认为古典芭蕾的训练最具效果,并决定以芭蕾为舞团的训练基础,每天督促演员进行严格的芭蕾训练。演员们有了一个共通的身体语言体系之后,在创作上,既可以延续芭蕾的风格,也可以颠覆芭蕾的审美,无论如何,大家可以在同样的起跑点上出发,免除了各说各话的尴尬情况。而严格的芭蕾舞训练,也确实帮助提升了团员们的技术水平,我本人便从中获益不浅。

    我称呼建团的第一年为「民主混沌时期」,而由文汉扬主政城市当代的那一年为「芭蕾革命时期」,期间我们不但以芭蕾训练为主,更试过制作了一批芭蕾舞节目,包括经典的芭蕾舞剧《吉赛尔》第二幕,而舞团也积极参与由香港的芭蕾舞教师们组织的年度大型芭蕾舞剧制作,如《仙女》、《灰姑娘》和《拿坡里》等。我还曾反串饰演了《灰姑娘》中那可厌又可恨的丑姐姐,博得满堂观众的笑声,也是挺好玩的。

    1981年至82年期间,城市当代舞蹈团跳芭蕾的势头很猛。尤其是几位外国演员因为家庭原因而离团之后,补充的演员都是有着非常扎实芭蕾功底的演员,包括吴报钏、吕绍梅、罗擎徽、李慧玉、麦雪亮和谭曼菁等。其中吴报钏是在香港本土出生培训,并在英国闯出名声的芭蕾舞演员,担任了几乎所有本土大型芭蕾舞制作的女主角,可以说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芭蕾舞伶;而吕绍梅是菲律宾的华侨,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毕业,回来香港生活工作,长的玉树临风,是芭蕾舞剧里王子角色的不二人选。他们因为喜欢舞团多变的风格,因此加盟城市当代舞蹈团,可是也因为他们的加入,引致香港的舞蹈界风起云涌。甚至有传言说,城市当代将要改名为香港城市芭蕾舞团,弄得当时刚建团不久的香港芭蕾舞团十分紧张,以为要面对我们这个强大竞争对手。有趣的是,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和行政人员因此成为城市当代的忠实观众,每次舞团演出时,总会见到他们脸色凝重地出现在观众席里。

    不过,城市当代到底是一个现代舞团,所有团员的兴趣还是在于创作和演出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节目。在舞团的「芭蕾革命时期」里,我们仍然不断创作属于自己的现代舞,其中最值得纪念的,是在81年11月演出的《洪荒杂记》,由文汉扬、黎海宁和我三人合作编舞,并请来有「香港现代音乐之父」之称的林乐陪为舞剧作曲,也是历史上第一首为香港的现代舞而写的现代音乐。《洪荒杂记》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编排的《盘古开天》、第二部分是黎海宁编排的《女娲造人》、第三部分是文汉扬编排的《三皇五帝》。以今天的水平看起来,当年的舞蹈编排得真不怎么样,但和音乐结合起来,还是有着珍贵的纪念价值。

    文汉扬在城市当代舞蹈团工作一年多后,因为私人理由离开舞团,返回英国。城市当代舞蹈团在其后的三年中,又一次进入没有艺术总监的状态。不过这个时候,舞团团员已经相对成熟,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舞团的运作也有了稳定的三大部门架构:艺术部门、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我们聘请了大学行政管理学习毕业的刘玉华出任行政总监之职,而建团团员之一的王志强则发现自己对舞台制作及灯光设计方面的喜爱,在边学习边实践中成为了舞团的技术总监。至于艺术方面,则还是以集思广益的方法运行,不过在众多演员中,黎海宁和我是最有兴趣于编舞方面发展,便隐然成为舞团在艺术上的领导者。可是我和黎海宁在当时仍然年青,要当艺术总监嘛,还是显得有点底气不足,而我俩彼此间又惺惺相惜,对艺术总监这个位置,变成了你推我让,也就是在这种朦胧的状态下,城市当代离开了「芭蕾革命时期」,而一脚踏进了「多元变化时期」。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九) 吴报钏

吕绍梅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九)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九)

《洪荒杂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