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香港,没有演艺学院,也没有专业舞蹈学院培训出来的学生。城市当代舞蹈团是香港第一个专业舞蹈团,第一批成员在参与舞团之前,都没有舞蹈专业背景和经验,可是当这群年轻人决定扔下其他工作,专心一致编舞和跳舞的时候,他们建立了一种专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这种专业精神和能力,长远地推动了香港现代舞蹈的发展。
城市当代舞蹈团的第一批成员,七女五男,连我一共十二人。我们十二人天南地北地聚首香港,既是演员,又是编导,平时大家一起跳舞,下班后要分别负责不同岗位工作:有些打扫排练厅,有些处理行政,有些设计宣传资料,有些管理音响灯光器材,总之就像是一家人,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开始的两年(1979-81年),因为大家都没有专业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也因此有了许多可能性。这段时间里,舞团名义上我是团长,可是不设艺术总监,工作安排由十二位成员共同策划,共同经营。我们每周开一次例会,大家提出意见,慢慢地形成舞团运作的规律,也让舞团从一片荒芜的‘文化沙漠’中走出来,有了专业气象。
十二位建团成员的背景各不相同,需要一一介绍:
第一位是十二成员中经验最丰富的黎海宁,从小在香港学习芭蕾,中学毕业后在无线电视台当了一年舞蹈员之后,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表演,却更喜欢创作,于是跑到英国伦敦学习现代舞,两年后回来香港,成为丽的电视(亚洲电视的前身)的驻电视台舞蹈编导。可是工作一年后,又感到为电视台编舞的限制太多,便辞掉电视台的工作,以自由身在香港进行创作。1979年,我还不认识黎海宁,只知道她的名字和看过她的舞蹈,当找到黎海宁的时候,她正为香港市政局做一份短期合约,负责香港亚洲艺术节的文宣工作。我向她提起建立专业的现代舞团,她只考虑了五秒钟,便一口答应,成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的第一位成员。

我联系的第二位成员,名字施菲力(Phillip
Seth),是葡萄牙和中国的混血男儿。施菲力在参加城市当代舞蹈团之前,是香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里的视觉美术系导师,绘画得一手好画。我跟他在一个业余的舞蹈班上认识,也曾在一些舞蹈晚会上合作演出过。施菲力虽然是位业余爱舞者,但他每次跳舞时的认真和专注,还是让我特别注意。当我决定成立专业舞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他考虑了差不多一周,衡量了方方面面,尤其是要放弃大学的高薪厚酬,接受每月只有一千元港币的微薄工资,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获得父母和家人的同意和支持后,施菲力才成为第二位成员。

第三位成员名字利曼歌(Margot
Ribiero),一位来自希腊的女舞者,专长于现代舞教育,在家乡参加舞蹈教学工作。1979年初,她跟随外交家丈夫定居香港,却发现当时的香港沉闷不堪,没有什么舞蹈演出节目。她曾经在香港举行过一些舞蹈工作坊,我去参加了,因此认识。当我提起要成立一个专业舞团的时候,她欣喜若狂,不待我的邀请,便一定要参加,真是挡都挡不住。

第四位成员是戚家凤,香港人,身材高挑,有很强的表现力。她在中学时期参加了许多业余舞蹈班,毕业后到过美国纽约学习现代舞和爵士舞,不过从来没有想过要以舞蹈为职业。我在一些舞蹈训练班里认识戚家凤,也看过她在舞台上的客席演出,觉得她十分合适在舞蹈团里发展。不过开始时,戚家凤有点举棋不定,因为她有一位稳定的泰国男朋友,假期的时候,常常要往泰国跑。好在男朋友很支持舞蹈艺术,甚至愿意为她的事业而移居香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