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长期(一九八九至九七年)
踏入八九年,黎海宁经过多年的策划行政工作后,希望能专注于创作而改任驻团编舞,艺术总监一职便改由曹诚渊担任。同时,香港出现舞蹈创作新兴力量:一方面是香港演艺学院第一批毕业生于八八年毕业,带着学院式的见识和训练,投入专业舞蹈团工作;另一方面,香港的专业舞蹈团体包括香港舞蹈团、香港芭蕾舞团及城市当代舞蹈团都各自成立了八至十年,团内舞者在专业的熏陶下,也渐渐卓然成家。他们当最杰出的一群,尝试以肢体进行创作,而城市当代舞蹈团以鼓励本土编舞为主,自然吸引了这批艺术家的参与。
舞团在曹诚渊主持下,除了维持对个性、时代性及原创性的要求外,更强调现代舞的包容理念和多元发展。因此,新一代的香港编舞家均乐于和舞团合作,其中梅卓燕、潘少辉、伍宇烈三人的作品成了舞团的常备剧目,而舞团每年除了有严肃深沉的舞蹈剧场及充满能动性的纯舞蹈演出外,还必制作一台色彩缤纷欢乐开怀的合家欢节目、一台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励志式节目及一台利用户外背景相配合的环境舞蹈节目。
九十年代初,舞团因资源所限,结束了城市剧场和城市艺廊的运作,却转而利用舞团拥有的排练场地、行政人才及舞台技术资源,积极帮助小型舞团的成立和演出。九三年开始,香港出现小型舞团运动,单是从城市当代舞蹈团分枝出来的便计有:东边现代舞团、南群舞子、舞城、动艺、汇艺、哗啦哗啦、基督徒舞坊、恋舞狂、多空间、双妹唛、方舟舞蹈剧场、霹雳啪嘞身体剧场等十多个团体,促成了香港舞蹈创作的空前蓬勃局面。
四.回归期(一九九七年后)
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舞团早着先机,重新自我定位为「立足于香港的中国现代舞团」;舞团的艺术目标,也从纯粹关注本土文化,提升为「汇聚华人舞蹈菁英、创造当代中国舞蹈」。
虽然回归至今仅三年时间,舞团在中国内地的发展积极而紧密,并先后与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广东友谊剧院艺术中心等合作,进行多项演出及教学计划。
至于在香港本土的工作,因为舞团主动改变了本身的历史视野和文化触角,勇于投身更广阔的空间,而展现出更凝炼的火花。二十岁的舞团不但成长成熟起来,而且在新的挑战下显得前所未有的冲劲十足:
1.创作更精益求精──致力制作每位编舞不同的原创作品,务求在艺术上不断突破界限,更上一层楼;
2.拓展海外市场──在国际交流演出活动中,负起香港文化大使之职;
3.深化教育及外展活动──现时舞团每年接触近十万人次,未来会着重长远的深化发展,举办更多如现代舞培训计划,学校网络计划及奖学金计划班课程;
4.为本港舞坛作后勤──积极提供行政及技术的支持,协办舞蹈演出,如每年的各自各舞蹈系列。
无怪乎香港艺术发展局在九十年代末发表的Coopers &
Lybrand研究报告中,认为城市当代舞蹈团既是「香港现代舞的摇篮,其对本地表演艺术的贡献更远超过单纯的一个现代舞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