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于十年前的〖城市当代二十周年回顾〗(上)

(2009-01-08 08:20:37)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踏入2009年,城市当代舞蹈团正式三十岁。广州新快报的编辑希望我能写一些关于舞团三十年来的有趣经历,组成一系列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有媒体重视舞团的发展,而且愿意拨出篇幅刊登关于现代舞的文字,当然求之不得,便欣然答应。

    为了撰写这一系列文章,重新挖掘舞团过去的资料,发现我还挺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所思所感,在许多舞团的演出场刊里,都登录了由我亲自撰写的演出感言。我特别喜欢一篇写于五年前,为庆祝舞团二十五周年的文章,描绘了自己二十五年来的心路历程。文章已经重新被登在08年12月1及2日的博客中,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记录;前天又发现另一篇写于十年前的关于舞团二十周年的文章,还可以一读。相比五年前的那篇文章,这篇〖城市当代二十周年回顾〗显得严肃和具有分析性,在某程度上也反映了自己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看待舞团的不同角度吧!

    在这里分两天把文章登出,也是一个记录。

    

          …………………………………………

 

曹诚渊文章:城市当代二十周年回顾

 

    城市当代舞蹈团成立于一九七九年,到今日已经发展为香港现代文化的重要一环。回想建团之初,在当时被谑称为「文化沙漠」的商业城市中,一班不知天高地厚的舞蹈家们辛苦浇奠一个职业现代舞团,旁观者都为之捏一把汗,想象这个格格不入于整体社会的异种会在甚么时候夭折。谁知城市当代舞蹈团却在最初的惨淡经营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二十年岁月,而且茁长得大方得体、成绩骄人。

    二十周年志庆,正是时候回顾舞团曾经走过的轨迹。舞团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九七九至八五年是探索期、一九八五至八九年是奠基期、一九八九至九七年是成长期、一九九七年之后便是回归期了:

一.探索期(一九七九至八五年)

    舞团从无到有,充满如初诞婴孩的喜悦和期盼,并在踟蹰学步中经历不少痛苦和挫折,最终颇不容易地坚持下来。舞团自始有一个清晰目标,就是要以舞蹈创作去展现香港的城市活力及当代文化,但在追求目标期间,艺术路线却发生了三次变化:

    1.初期十二位创团团员共同制定节目,风格芜杂、水平参差,却有着大家庭式的群策群力的温馨;

    2.八一至八二年间聘请文汉扬为首任艺术总监,引进专业分工机制及芭蕾化风格;

    3.八二年至八五年间四出邀请外国资深编舞家和舞蹈老师来团主持创作及训练,使舞团每三个月便换一副全新面貌,从最生活化的剧场式舞蹈到最概念代的抽象舞蹈,都有所涉猎。整个探索期间,舞团的艺术路线颇为摇摆不定,舞者们频于应付不同编舞家及舞蹈老师各极其异的风格要求,但也因此扩阔了舞蹈的视野,并提升了舞者的肢体感应和技巧能力。

二.奠基期(一九八五至八九年)

    舞团在八五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1.获得政府通过演艺发展局(即今日的香港艺术发展局)拨给的第一笔资助款项,表明舞团成绩受到重视,可以有较稳定的资源作较长线的计划;

    2.搬进由天虹机构提供,位于黄大仙的二万平方呎总部,不但解决了舞团的排练和创作的场地问题,而且容许舞团主动举办城市剧场、城市艺廊、晚间舞蹈课程的活动;

    3.邀请黎海宁担任艺术总监,开始对艺术路线有清晰定位。在此之前,舞团的创作为了满足观众及舞评人的期待,往往追求一种「香港特色」;这种特色又容易被归纳为不中不西,但求标其立异的效果。八五年后,舞团编舞家经过艺术上的探索洗练,观点思维开始成熟,创作上建立自信,不再人云亦云而转向更深层次的:对个性的发挥、对时代的思辨、对原创意味的追求。在黎海宁的领导下,加上曹诚渊及彭锦耀,成为此时期舞蹈团的创作主力,三人的作品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成为八十年代中、后期,城市当代舞蹈团──甚至是香港舞蹈创作──的特色。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