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成立于1979年,到2008年底,便踏进三十年的关口。回想三十年前(1978年底),我决心要在香港成立一个专业的现代舞团的时候,第一个找的合作伙伴,就是黎海宁。
我从1973年到77年在美国大学念书,回来香港后,就知道在当时的香港丽的电视(今天的亚洲电视前身)有一位才女编舞,从英国的伦敦当代舞蹈中心学成归来,名叫黎海宁。在电视的一些娱乐综合节目里,看过黎海宁编的一些舞蹈,带点爵士味道,轻松有趣,却跟一般的娱乐节目舞蹈模式差不多,跟我喜欢的现代舞没有太大关系。
直到一天走在街上,看见街头的一张宣传海报,大字标题《1978年黎海宁现代舞作品展》,当时心里挺震动的,因为很难相信在七十年代,素有「文化沙漠」之称的香港,会出现一个由香港人创作和演出的现代舞专场晚会。
抱着没有太多期望的心情进了香港大会堂剧院,灯黑,大幕展开,呈现眼前是一支又一支充满书卷味,意境高远的舞蹈。我不太记得晚会里实际有多少个作品了,可整体的感觉是每一支舞蹈出现,就带来一次惊喜。舞台上演出的舞者都很面熟,是在电视台里娱乐节目里表演的舞蹈演员,可在舞台上,他们的演出显得特别专注,动作的敏锐质感,跟在电视上的演出相比,有如脱胎换骨。
看完节目,心里百味杂陈。本来我回到香港后,对香港的文化氛围彻底失望,虽然自己利用在香港大学念书的空闲时间,和朋友建立了一个业余舞团,每周聚会三次,边上课保持身体的技能状态,也边创作一些舞蹈,可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业余玩票性的行为,能够持续多久。看见黎海宁和她在电视台的朋友,能够利用工余时间做出那么好的成绩,突然感到,香港还是有希望的。
在1978年的黎海宁作品晚会中,我也看见不足之处,主要是演员拉杂成军,舞蹈背景各不相同,排练时间又短促,以致动作时有明显的错漏,整体感不强。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刺激,让我萌生了想法,要在香港建立一个专业现代舞团,藉以给本土的舞蹈家可以真正发展和完善他们的艺术。
1979年中,筹备建团的前期工作完成,开始考虑舞团成员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黎海宁。多方打听下,知道黎海宁大概也感觉电视台的舞蹈太多模式框框,工作乏味,已经辞去驻台编舞之职,转为在香港市政局里以短期合约形式帮助策划当年的亚洲艺术节。
我确知黎海宁的工作地点后,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推开市政局文化发展署的大门,一眼看见许多市政文员的办公座位当中,坐着黎海宁在百无聊赖地为艺术节的某些节目撰写宣传文稿。我走近她的桌子前,跟她说:「我是曹诚渊,我们第一次见面,可是我看过你的舞蹈,很喜欢。我准备成立一个专业的现代舞团,你有兴趣参加吗?」
黎海宁看着我说话,然后低头想了大概五秒钟,再抬头跟我说:「好啊!」就这样,两个月后,舞团位于黄大仙一所旧房子天台上的排练厅装修完毕,黎海宁也完成了她跟市政局的合约工作,便出现在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排练厅里,一转眼便三十个年头过去了。
2008年底,黎海宁将要为城市当代舞蹈团庆祝第三十个年头,编排一台头炮节目,名字很有意思,叫作《永无休止》。黎海宁三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创作,前天在排练厅里看着她,和一班精良得无可挑剔的年青舞者,聚精会神地在排练《永无休止》,心里由得泛起一阵暖意。

暂时没有《永无休止》的剧照
可有一张三十年前黎海宁在电视上的演出照片
载歌载舞,充满娱乐性
绝对珍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