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登出后,一位网友提出异议,认为中国舞蹈家的源头不在「文人」而在民间,言下之意,大概觉得现代舞的源头也应该是从民间艺人中出来吧!
我却觉得中国现代舞的源头只能从中国的文人之间而出,中国许多地方的民间艺人自然也在舞蹈,但民间的舞蹈和文人的舞蹈在本质上有极其明显的区别,而今天我们谈的现代舞,在本质上更贴近中国古代文人之间的舞蹈。「文人舞」是我自创的一个词,藉以把古代文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活动和民间艺人的某些带有表演性的活动,也就是我们今天舞蹈界认为的「民间舞」,区分开来。那什么是我心目中的古代的文人舞和古代的民间舞,趁着在‘追寻中国的现代舞之源’的时候,叉开一笔,谈谈我的想法。
我认为中国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代表的是艺术质朴一面。什么是质朴?就是不自觉的艺术化表现。一位居住在乡间,平时和村里人一起练习舞动大龙的人,每到新年期间表演龙舞,目的或许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又或许是博取乡间邻里的赞誉,更或许希望凭此赚点小钱,当他们进行今天我们眼中的舞蹈时,并不自觉自己在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活动。
学院的舞蹈老师们兴高采烈地去地方采风,采了千姿百态的‘民间舞’素材回来,然后在学院里整理、加工、提炼甚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之后,成为一套又一套的‘民间舞’。可是在各地部落里被采风的那些人,在他们的思维意识里,可能根本没有‘民间舞’甚至‘舞蹈’这个概念,他们只是自娱自乐地,进行一些集体愉悦的、严肃的、甚至神秘性的行为。在民间里,进行这些行为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正在‘跳神’、‘拜月’、‘泼水’
、‘祈福’、‘驱鬼’,却大概没有那一个会认为自己在进行‘舞蹈艺术’。
我们今天接受了西方舞蹈艺术的观念,可以以西方的舞蹈分类理论去重新梳理那些质朴的民间行为,并称呼这些民间行为为‘民间舞’。同样也可以从古代文人的活动里,发现许多有如舞蹈的艺术行为,我会把这些称呼为‘文人舞’。
中国的文化自觉性,往往表现在‘抒情’和‘言志’两方面,而相对于‘民间舞’,‘文人舞’更显示了中国文人藉以抒情和言志的功效。我在前篇文章提到的文人舞剑,展示的是文人藉舞动剑器以抒发感情;提到礼乐中的祭祀仪式性行为,无论「八佾」、「九韶」、「云门」、「大咸」,展示的便是规范以言志的精神。
其实追寻中国现代舞之源,也要了解现代舞的本质是什么。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现代舞本质的文章,强调舞蹈中的个性、时代性和原创性(将来有时间才发表在博客里)。现代舞的创作,是非常自觉的行为,需要通过清醒的头脑和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以身体为工具,以动作为媒介去进行艺术性的表达——也就是对个性的坚持,对时代的关注和对创新的追求。
可能在中国的历史中,「现代舞」的名称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出现,但许多历史上的文人活动,却记载着明晰的现代舞本质,而这种非常强烈的具有自觉的高瞻远瞩的活动,希望藉由活动本身带出对个人意志的表述(个性)、对时代世情的针贬(时代性)和对生命沉郁的超越(原创性),也只有在中国的文人身上才能彰显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