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诚渊
曹诚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53
  • 关注人气:7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现代舞周后的反思之一

(2008-07-29 13:29:53)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广东现代舞周于上个周末(726日)落下帷幕,经过七天节日般的疯狂式现代舞蹈活动,大家都有点疲累,在疲累中却正可以进行自己个人的、比较深入的对现代舞、对舞蹈、对艺术的反思。在现代舞周中,我看了许多节目,尤其是青年舞展中的节目,往往让我惊喜连连,当然也有让我不太满意的;许多发表作品的朋友在演出之后,就希望听取我的意见,不过我自己个人并不喜欢随便地发表一些对节目的看法,或写些观后感想式的文字。

    原因是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某些节目,只是很个人的观点。每年一次的这个百味杂陈的丰盛舞蹈盛宴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谦卑。我觉得在没有尝遍各式演出美食之前,就简单地品评某些节目的好与不好,很容易失诸浅薄。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每天观看不同的节目,就如每天进行对自己艺术观点上的一场洗礼,许多别人认为是再次的作品,如果留心去看,还是能给予自己很多启发,也因此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自己的艺术观念。可以说,现代舞周中每天节目的庞大芜杂,正是让我能够掏空自己,以一张白纸般的心灵去感受艺术上的种种不同境界,有青涩的、有世故的、有圆俗的、有尖刻的。我是谁?我怎么能够以一个自以为是的标准,去月旦那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灵,和心灵交出来的功课?

    我也知道在中国也有着那么一群自我感觉良好的年青人,过早地建立一种观看世界、阅读艺术的观点模式,然后拿着这套观点模式套在别人和别人作品的头上,合的就是好,不合的就是不好。我甚至在一些场合中听见看见他(她)们口沫横飞地表达着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也因此显露着相应的满脸崇拜或一脸不屑的表情;当然更有一种是无论喜欢不喜欢,都以充满权威的语气腔调来说事,我只能说,作为一个现代舞者,我讨厌并抗拒这些自以为是的‘权威’。

    我幸运地在现代舞周中有机会跟一些来自各地的朋友们交流,他们对现代舞抱着的热情,让我重新体味艺术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这些朋友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交流,主题当然离不开刚上演过的舞蹈,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可是他们的交流重点不在于自己的喜欢与否,而是希望更深入了解编创者的世界——为什么会这样编?

    据我自己小小的观察,除开晚上的专业节目不算,下午节目中被谈论最多的大概是来自北京何雨繁的《遇上2004的马加爵》和来自四川的《希福》了,这两个节目被放在「另类平台」,从形式和题材上都显得非常 ‘另类’,而且有着宏大的实验精神和深邃的生活探索,引起朋友们的关注,毫不奇怪。

    不过让我最感开心的,是朋友们并不忽略其他相对青涩的作品和作品带出来的意义:一位来自内蒙,就读于无锡江南大学的少女莎日娜编排的独舞《轮回》,不足三分钟,只是简单地从一个卷曲的身体,双手做了一个像花朵生长般的动作,带着身体站直了,然后步离舞台;还有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年青小伙子肖智仁编排的独舞《迷失》,身体被裹在一块从天而降的黑布,在庄严的《圣母颂》音乐中,挣扎着要脱离束缚。

    这两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品,可能对那些已经有着成熟艺术阅历和观点的人来说,简直不值一顾,可是许多现代舞周的朋友仍然愿意谈论这两个作品。我们谈论的,不是作品的好或不好,而是通过作品认识了莎日娜和肖智仁,并这两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从中也反馈着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思考。

    我满怀感激,因为在今年的广东现代舞周中,尤其是青年舞展部分,让我得到第一个反思的成果,便是:应该关注的不只是作品本身的好与不好,而是作品背后的那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