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例举现在一些所谓「舞蹈评论」里的逻辑谬误前,我觉得还有必要说明:什么是逻辑。
逻辑作为一门哲学科学,有其非常精细一面,可以让哲学家通其一生来进行研究,但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应用逻辑在日常写作和对话中,其实也简单不过。我们在「舞蹈评论」中要表达的意见,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之前,需要一个导至这个结论的「前提」。一个简单句子:「因为…,所以…」里,「因为…」就是前提,「所以…」就是结论,在前提和结论之间,我们能够清楚地看见其中的必然性或合理性,逻辑就算成立。任何「舞蹈评论」或学术论文,也就是在这些一环扣一环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伸延发展而已。
比如「我昨天晚上吃了脏东西,今天早上拉肚子」,这句话有逻辑。因为前提「吃脏东西」和结论「拉肚子」在生理的反应上,有必然而密切的关系,所以听见这句话的人都会明白,没有异议。可是如果说「昨天晚上我吃了脏东西,所以我今天开心地跳舞」,听见的人会莫名其妙,因为前提「吃脏东西」和结论「开心地跳舞」没有必然和合理的关系,也就是说,这句话不合逻辑,说这句话的人如果不是身体或脑子有毛病,他便需要做更多的解释——用有逻辑的句子,来让别人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在严谨的学术论文或高档次的「舞蹈评论」文章里,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具有必然性,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才能让人信服,论点才算正确。比如著名的「因为A大过B,而B又大过C,所以A一定大过C」,如果前提的A事实上是比B大,而B事实上是比C大,那所有具有逻辑观念的人都会公认,结论的A比C大,有着权威性的确立,没有其他A等于或小过C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用逻辑思维去思考,那只要前提是正确无误的,则结论也必定是正确的。因此在论述过程里,前提的提出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甚至要花上相当精力去证明前提的真实性,或没有其他让别人误会的歧义。也所以在严谨的学术交流里,往往产生争论之处,在于提出的前提是否正确,当确立了前提是被大家接受的事实后,因为学者们都有着共同的逻辑思维,那逻辑推论这一阶段反而是最简单明了,得到的结论也就被大家接受。
在「舞蹈评论」里,有许多前提带有强烈主观意识,那前提与结论之间,未必有必然性的关系,但只要有其合理性,在讨论的过程里,也勉强可以接受。比如说「这个菜很咸,所以这个菜不能吃」,虽然菜是不是真的很咸,只是说话的人的主观感觉,可能别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可是他感觉很咸的这件事,跟他认为不能吃这个菜,有其合理性,所以听见这句话的人,都能明白理解。当然,如果要把这句话提升到无可争议的层次,那就需要把前提从主观的意识转换为客观的事实。比如先做一点烹调的调查,得到结果后,说:「这个菜放的盐比平常的多了一倍,所以这个菜很咸」,因为前提的「多了一倍盐」是个客观的事实,所以结论「菜很咸」便可以无可置疑地被确认,成为另一个客观的事实,然后再说:「这个菜很咸,所以这个菜不能吃」,那就是一个有客观性的,一环扣一环的,达到严谨逻辑层次的论述了。
今天的许多所谓「舞蹈评论」,对现代舞或某些作品提出批评,这些批评可以被视为文章中的重要结论,可是导致这些结论的前提往往跟结论拉不上关系,或者那些被当作是前提的,本身不是事实,又可以产生多种歧义,不能成为最后结论的前提。我把这些逻辑思维里常见的谬误指出来,并不是要做个「老母鸡」去保护现代舞的「小鸡」,尤其是中国的现代舞今天已经羽丰翼满,全世界那里都飞去得,根本毋须我去保护;反而我是希望拉这些所谓「舞蹈评论」一把,让撰写「舞蹈评论」的人清醒一点,免得老是逻辑谬误百出,真要拿到严谨的学术论坛里发表时,变成诒笑大方。
一扯开来,扯远了,明天才真正谈些「舞蹈评论」里的逻辑谬误例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