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前碰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江东,他告诉我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雷动天下最新作品《卜.风》的观后感想文章,嘱咐我去看看。结果因为春节来临,比较懒惰,竟然把事忘了。反而前天经博客上一些网友提醒,赶忙登上江东的网站,找到文章,也特别感谢他对舞团的关注和鼓励。
我常说的作品不能用简单的‘优、劣’来区分,是因为评比的标准不一样,每一个人的心里有一把尺度,非要拿出一个标准来说谁的作品‘优’,谁的作品‘劣’,便成了不同人的心里的那柄尺度的较量。我觉得没有这种较量的必要,自然也不会去勉强排定一个肯定有许多人不认同的标准来着。
当然我在看任何舞蹈的时候,也会有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部分。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欣赏同一个舞蹈的时候,自然有喜欢或不喜欢的自由。把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用文字清楚表达出来,对我来说,便是一篇好的评论文字。有时候,通过这些评论文字,我们能更清楚认识评论者的观念、思想和品格,多于被评论的舞蹈节目本身呢!
把江东的文章转载在这里,通过他的文章,未必对《卜》和《风》有更深刻的感受,却让我更尊敬并理解江东对艺术上的见解和追求。
江东文章:声誉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雷动天下现代舞团新作品观后
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又推出两位新人,刘斌和刘益峰。两人各做了一个作品,一个叫《卜》,一个叫《风》,搁在一起就凑成了一台名为《卜·风》的现代舞晚会。
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当家人曹城渊老师表示过,他好像不太喜欢用好与坏的方式来评判一个现代舞作品,他认为实践本身更重要,参与观赏的过程很重要。不过,可能是职业不同的关系吧,我不太能用这样的态度来观赏一部作品。在我眼里,任何一个作品还都是可以分出优劣的。比如,《卜》,我就异常喜欢。
上半场演完《卜》之后的中场休息,因为看得兴奋,就紧追着毕业于我院的硕士、现在为该团负责宣传的殷鹏问:刘斌是什么人?殷鹏只大概说了几句,其中一个介绍就让我恍然大悟:他是《蜗牛》的作者!
《蜗牛》,就是一部我很喜欢的作品,那种用一种游戏的心态来把玩艺术的方式,让人在轻松之余,体味出创作者的不凡眼光。
《卜》,又是一个让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微量主义的创作方式,好像在这个团挺有市场的,上次訾伟的《看上去像支鹰》也做得超好。这次刘斌的《卜》,又是得益于类似的手法,但是意象和意趣则与訾伟完全不同,同样达到很不俗的艺术高度,令人耳目一新。虽然这样的方法在国际上已经过了最时髦风头,但方法就是方法,只要用得好,能充分展现出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就是好方法。难得的是,这些编导不是为了方法而方法,而是借助这样的工具表达自我,这,很可贵。这个作品中最让人过目难忘的,是第一段躺在地上完成的男子舞和第二段两对呼应着的四人女子舞,编得富有机巧。看这样的舞段,是会让人禁不住大喊“过瘾”的。编导控制舞段的能力显然在观众的意料之上,于是,观赏者完全是在一种被舞段刺激出来的期待和兴奋中,完成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和被打动的。实际上,能调动出这样的审美过程,是很需要功力的,这也是符合审美的观赏原则的:由于创作者的高超编技,调动出观赏者的阅读期待,是观赏者得兴奋度增加,而观赏者的情绪随着创作者的高明思维和手段不断累加,从而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使双方产生共鸣。《卜》的聪明和功力,便能够让观赏者立刻捕捉到编导的心机和积淀在心机后面的厚实功力。
《卜》的成熟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现,服装的处理也很让我喜欢。男女演员一样的中性服装,给群舞的处理带来很多妙处。我喜欢连头发的包装方式都做处理那样的细节。很多作品好像都挺忽视这一点似的,像滕爱民留一条长辫子、訾伟留一个马尾巴,还有各色头型,其实这样的方式都会让观众分神的。《卜》的处理就避免了这一点,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该集中的地方。
《卜》是一个有很艺术才气和高度的作品,创作者有鲜明的对于现代舞认识和自我审视的主张和意识,既有着眼大处的把握,也有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借势”、“顺势”的动作开发和编排,很有意思。相信这样的作品无论是谁看过之后,都会对刘斌今后的创作有所期待的。
不过,我不是很喜欢刘益峰的《风》,这个作品的英文名是Whispering
Wind,是“风语”的意思,意象应该是很明确的。作品编得也很明确,让人没有什么想象空间。其实编导和演员都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感觉在艺术的意象上仍然有些莫名其妙,动作堆砌的痕迹过重。特别是那些吊在空间的大红绸子,不知要做怎样的表达。即使是为了烘托造型,在舞台上的构图也不是很舒服。音乐的选用上也有些纷杂。倒是动作的提炼,尚有一定的想法和看头。
不过,不管成败与否,两个新人的创作都是值得肯定的。相信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都会对他们的未来之路有所裨益。
据介绍,这场在北京海淀剧院进行的晚会仅场租又让曹城渊老师自掏了四万五。真是令人唏嘘啊。一方面让人十分钦佩曹老师的事业心,另一方面也觉得政府应该支持对艺术如此严肃认真的团体。记得大前天,我作为舞蹈方面的唯一专家应邀参加由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北京市08年、09年艺术生产会议时,就在发言中表达过这样的建议:应该支持像“雷动天下”这样的民间力量,只要它为北京的文化艺术做出杰出贡献,政府就应该感谢并支持它的实践活动。再说,像这样优秀的团体在海外演出,所到之处的观众还不是把它看作是代表北京的嘛,而它的演出也大大提高了北京的声誉。但愿文化行政部门能够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认识到这些民间力量为繁荣北京文化艺术事业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声誉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雷动天下”有着一批执着的舞者,有着一批精彩的舞作。它恐怕是中国国内为数不多的既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评奖的团体之一吧?然而,它却获得了口碑。而这,才是对于一个舞团最大的奖赏。

刘斌的《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