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的第四代编舞家

(2008-02-04 10:19:37)
标签:

艺术赏析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2007年10月和2008年2月,香港舞蹈联盟主办两台对香港舞蹈发展有深远意义的晚会,取名为《编舞·新系列》,主要是推出香港最新一代的年轻编舞者的作品,晚会除了邀请九位青年舞者进行创作外,更邀请了九位香港资深编舞家为节目做顾问,一位资深编舞家带着一位青年舞者,耳提面命,效果让人期待。

    香港舞蹈的创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八十年代起飞,到九十年代进入高峰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舞蹈创作名家。香港的舞台表演舞蹈可以分为芭蕾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和现代舞三大主流,可是当谈论香港的舞蹈创作,焦点很容易便集中在现代舞,因为芭蕾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虽然也有属于香港本土的创作,但总体还是以表演外地传入的作品为主:芭蕾舞作品来自西方尤其是英国皇家学派的经典节目,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来自内地尤其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剧目,真正能够展现香港当地精神面貌的,还是要看生活在香港的一批舞蹈家的创作。可能因为香港社会本身就是崇尚自由精神,所以大部分生活在香港的编舞家都选择了一种自由而不受传统审美观念束缚的表演形式——现代舞。

    香港的现代舞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在世界舞坛上已经占有一个席位。许多国际艺术节和舞蹈节的艺术总监要挑选节目时,香港是必经之地,而香港的现代舞便是他们眼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三十年来的香港现代舞出现了整整三代编舞家,在舞坛上各领风骚,按出道时间划分,1977年至1988年出道的是第一代编舞家,1988年至1997年出道的是第二代编舞家,而97之后出道的便是第三代编舞家。

    我在以前的博客文章中,提出过香港有三代现代编舞家的概念:第一代编舞家以我、黎海宁及现已移居新西兰的彭锦耀为代表。所谓第一代编舞家,其实也就是“开荒牛”,作为城市当代舞蹈团在建团时期的主力编导,在当时香港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那样一个氛围中,我们努力创作、生存和最终被接受,甚至改变了香港舞蹈艺术的整个生态环境,本身便是一个奇迹。第一代的编舞家们大部分在香港以外的地区接受舞蹈训练并研究舞蹈理论,随后在香港的工作中琢磨自己的风格和路向,从尝试中摸索形成个人的舞蹈特色。在起初的十年间,香港舞坛对现代舞不甚了了,有些前辈甚至认为这种舞蹈抄袭西方,艺术品格则难登大雅之堂;但通过一代人的努力,证明了香港艺术家也能以现代人的思维去创造属于现代人的舞蹈。

    第二代编舞家以1988年为界线,主要是因为当年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第一批现代舞专业学生毕业,而城市当代舞蹈团从1979年创建算起也已耕耘了整整十年,至此,职业舞蹈在香港已不再是陌生的事物,而新一批舞者也在这相对专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与第一代编舞家不同,第二代编舞家大部分在香港的专业舞蹈圈中接受启蒙,奠定根基后才往外国深造。他们于1988年至1997年间在香港发表他们的处女作,而且一开始便充满自信,无不以鲜明的个性投射于自己的舞蹈。当第一代编舞家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去琢磨自己的创作路向时,较年轻的一群却轻快地放下“香港”或“中国”的文化包袱,以潇洒而自由的心态去进行现代舞创作。梅卓燕、潘少辉、伍宇烈、余仁华、王廷琳、马才和、梁家权、黄大徽、徐伟业、叶步鸣等到今日还是风华正茂,创作不绝。

    第三代编舞家是指1997年后才在香港发表首个作品的舞蹈家。香港在97回归后,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都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1998年的金融风暴使香港的经济从高峰掉到低谷,连带社会对艺术资助也变得越来越羞涩,之前艺术家风起云涌、意气风发的局面一去不返。在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说实在话,见不到新人涌现,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编舞家们因为已经声名在外,还可以获得创作上的支持,而能够引起观众注意的第三代编舞家如杨春江、陈敏儿、杨惠美、王荣禄和周佩韵等,其实年纪已经不轻,都是在其他领域,如演出、教学、艺术行政方面首先有了卓越成绩之后,才有机会拿到资助进行创作。也因为这样,他们的作品显得特别深思熟虑,每个创作演出的机会都来之不易啊!

    又一个十年过去,香港的社会、经济、政治从回归初期的动荡到今日的平稳,而且有着再一次欣欣向荣的气息,当舞蹈界普遍在呼喊香港的创作力量青黄不接的时候,于2007和2008年之交,由香港舞蹈联盟主办了这一个隆重介绍新一代编舞者的作品系列演出,自有其特殊的意义。九位新人,大部分是演艺学院近几年来的毕业生,也有来自非舞蹈专业背景的年轻人,他们的舞蹈编得怎么样?谁比谁好?谁最受欢迎?谁最有潜力?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共同撑起了香港第四代编舞家这面崭新的旗帜,他们有往后的十年去回答一切艺术和观众的问题,时间还长着呢!

    先记着他们的名字:陈丹、蔡嘉乐、李思飏、郭嘉源、吴易珊、孙铭杰、黎德威、黄静婷、梁秀妍,谁知道这些名字中哪几位将会是闪耀在香港上空的未来之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