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去年的工作的时候,发现三个现代舞团出访外地演出的机会颇多。包括广东现代舞团在5月中出访荷兰,6月初到香港,7月底去美国和10月底访问俄罗斯;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则分别在3月初及7月初在北京演出,5月参与广东现代舞周和10月中巡回演出于美国;北京雷动天下则5月在广州,6月在香港,10月在美国和墨西哥,11月在奥地利作交流演出。
舞团有机会到外地演出,对演员来说,是一件兴奋的事情。因为演员在舞团里的日常工作,其实并不如舞台上展现出来的那样多姿多采,每天的训练和排练,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更多时候是要以极大的耐心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沉闷也劳累。所以到外地演出,可以面对一个新的环境,观看新的事物,面对新的观众,虽然还是在跳相同的舞蹈,心情却会很不一样,动作的势头也会来劲许多。
此外,舞团接受外国机构的邀请,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好处。以现在三个舞团的规模,在欧洲演出一场,可以拿到一千到三千欧元左右的纯收入,而一切旅费,生活费和住宿费则由欧洲的演出商承包;美国方面的演出费要比欧洲的高得多,可以有一万到两万美元一场,却要自己负责自己的旅费,生活费和住宿费,演出商还要从中抽取佣金。无论如何,在外国的演出,每场怎样都可以收回一点演出费,不像在国内要自己租剧院,自己进行宣传,自己组织票务等,吃力之余,十次有九次半都是亏本。
可是在外地演出也带来许多问题,短期的旅程,大家可以把它看成繁重工作当中的调剂,有点新鲜感,也增强士气;但当外地演出太多,演员长时间在城市之间跑来跑去,生活节奏被打乱,不但要应付时差,影响体力,更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更重要的创作和排练,最终受损的是舞团的整体水平。
我领着舞团在外地演出最深刻的经验,发生在北京现代舞团。我在1999年出任舞团的艺术总监后,经过几年打造,舞团开始在国际上嶄露头角,并接受了许多国外的演出邀请。最夸张的是在2004年,舞团有大半年时间在欧洲、美洲甚至非洲跑,演员都累得不行了,每次离开北京,大家只是算着还有多少天才能回家。而2004年的那一年中,舞团几乎没有在北京演出过,更不要说有什么重要的新作品公演了。
对我来说,一个舞团的成功,不是看舞团可以赚多少钱,也不是看观众的多或少。一个人如果要赚钱,其实经营舞团是个最笨的方法,把投资拿去炒股票,回报肯定没法比;而观众的多少,其实是个市场营销问题,如果要多一点观众,首先做个市场调查,看看观众(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按着消费者的需要而制作,那观众肯定会多——我也曾经给刘德华演唱会设计现代舞,在香港红墈体育馆二十场,不算美、加、大陆等地的巡回演出,观众二十万,可那些观众真的要看现代舞吗?他们需要的,是偶像刘德华而已。
我看一个舞团的价值,在于它有没有好的属于自己的创作和演出,并通过演出和制作,提升舞团所在地的艺术文化氛围。舞团有机会到外地演出,既可以提升士气,又可以文化交流,更能有经济收入,果然是好事。但我会非常小心谨慎,在安排舞团的外地演出时,取得和本地演出之间的平衡点。一般来说,一个舞团每次往外地演出,时间长度最好是一周到三周左右,旅程过长,演员缺乏有规律的训练,身体就容易出状况,不能保证演出水平;每年出访外地的次数也不宜太多,两到三次便好,既可保持旅游的新鲜感,让演员们有机会拓展视野,又不会荒废了在自己当地社区里的演出和排练计划。
说到底,一个舞团的存在和发展,是跟所在地的整个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舞团在外地的演出,只是一瞬光华,能够打开眼界,也只是走马观花。若真正的要提升舞团的水平,培养演员的艺术素养,最重要的还是能安静下来,让艺术家感受当地的生活,在当地潜心进行训练、创作和演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