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到9日,广东现代舞团在实验剧场里演出了两支新作品:澳大利亚编舞家珊德拉.帕咖的《戏台》和潘少辉的《蓝色毕加索》。《蓝色毕加索》是潘少辉自今年9月担任广东现代舞团艺术总监以来,为舞团编排的第一个作品,引起大家重视,不在话下,而舞蹈凸显了潘少辉的创作风格,也得到许多观众的青睐,其中一所大型广告传媒公司的创作总监特别喜欢这个作品,已经在商谈邀请广东团重演《蓝色毕加索》,并让公司的一百多位员工前来观看,作为提升员工思维创意的培训活动。
潘少辉的创作以环境舞蹈为主,过往在香港为城市当代舞蹈团已经编排过许多烩炙人口的作品,如在大埔火车博物馆里演出的《忘情列车八十年》、在沙田文化博物馆里演出的《后狮子山下的游园惊梦》及在全香港各大商场里演出的《云想衣裳》等。这次《蓝色毕加索》也是完全调动了广东现代舞团剧场外的各个空间,演员在小型咖啡厅和小广场的角落里各自发挥,又互有牵连。观众可以坐下来,冷眼旁观在面前飘过的,由演员扮演的各式色相,也可以完全投入地挪动在各个角落之间,追踪舞者们的动静。有趣的是,任何时刻,在现场环境里总有两到三件事件在同时发生,如果想得窥全豹,可能要连续来观看两三天的演出才行。而确实有那么一些观众,连来了三天,还津津有味地说:还要再来。
环境舞蹈的趣味,在于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目标,和观看的角度。如果在剧场里和舞台上的现代舞提供了让观众自由想象的空间,则环境舞蹈更是把这种自由想象推到极至,因为在环境舞蹈中,连舞台和剧场的限制都被化掉,观众自行选择穿行在各个演出之间,通过自己的选择,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
一个环境舞蹈成功与否,除了演员的精彩演出之外,还取决于舞蹈的主题跟环境是否匹配。我在去年也曾给北京雷动天下编排过一支环境舞蹈《寻找大观园》,先后在美国洛杉机的市中心广场、上海的人民公园和北京世纪坛展览厅里演出过。因为舞蹈的主题是以【红楼梦】里的人物为蓝本,表达现代人在陌生地方追寻一个似曾相识的梦境,所以在不同的地点演出,带来不同的感受。我自己觉得在美国洛杉机的市中心追寻一个中国梦,意识上最为有趣;在上海人民公园的园林之间、荷花池边寻寻觅觅,意境最优美;在北京世纪坛的展览厅,却和红楼梦扯不上什么关系,演出的效果因此也只能差强人意而已。
《蓝色毕加索》的主题很有趣,也跟环境非常吻合。舞蹈以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名画为灵感,发展出一段又一段的短篇小故事,在小咖啡厅和小广场里上演。所谓毕加索的蓝色时期,是指他在19岁到23岁之间(1900-1904年)的作品风格。毕加所少年时家境贫困,加上艺术家的特有敏锐气质,使他早早便对爱情、生活、国家以至整体人类的处境有着种种悲天悯人的胸怀,画作里充满年轻人面对前途茫茫的忧郁,而在广东现代舞团的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一班远离主流趣味的艺术家和观众,在名画的幻灯照前相濡以沫,本来就是个灯火阑珊处,更兼无言避开尘俗的浪漫;加上演员的专注深情,观众的默然聚散,也把《蓝色毕加索》的演出味道烘托得芬芳浓郁。
《蓝色毕加索》将于12月21日应一所广告公司的邀请,为他们的员工重演,一般观众未必能够前来观看。不过,以节目的备受关注情形来看,面向公众的重演之期当不会远,或许演出会移往另一个场地举行,又会带来别一番风味吧!
一些《蓝色毕加索》演出时的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